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一年3,000萬 陳瑞杰剖析醫院到底要什麼

DIGITIMES

更新於 2020年06月02日02:05 • 發布於 2020年06月02日02:05 • DIGITIMES - 蔡騰輝
一年3,000萬 陳瑞杰剖析醫院到底要什麼

全球處於疫情的襲擊下,過往發展熱烈且有不少極佳臨床應用的醫療物聯網(IoMT)、遠距醫療(Telemedicine)、行動健康(Mobile Health)因此受到各界極大的關注。然而,許多人都很好奇的一件事,就是這些解決方案與服務,到底該以怎麼樣的方式提供,醫院端、保險端、民眾端、使用者端等生態成員才比較有可能真的購入與租賃使用?對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坦言,聚焦醫療的本質與服務的核心以及換位思考,想想醫謢人員的需求與期待,將可能大幅提升導入成效。

醫院IT採購需求痛點

關鍵付費者是誰?付錢的生態要怎麼創建?台灣健保這樣單一給付的制度,也讓許多人覺得是商業模式發展上的天花板。然而,陳瑞杰分析,創新產品的使用方法與內容要簡單、成本要能負擔、與既有服務的效果比起來要有顯著提升,醫療院所比較有可能接受。

針對許多創新醫療器材,則是認為,諸多解決方案的開發,或許要結合大廠的經濟規模與實力,再加上經過市場試煉的小廠與新創的彈性與市場需求探索,進而從少量多樣的角度切入,同時也與醫院的資訊(IT)人員可以有更多密切交融的合作,才能以產業生態拼圖的方式,完成最後一哩路的發展。

需要才買 Bottom Up的需求滿足

此外,也坦言,醫院其實沒有特定、沒有極高購買智慧醫療產品的迫切需求,一年資訊預算大約新台幣3,000萬元上下,除了自主提撥經費以外,同時也需要與各政府等公私單位合作計畫申請,聚集更多的預算;而醫院內的技術革新與新品進駐,也都以「反應式」的方式進行,如同各科室人員提出需求與計畫。而北醫下一步希望發展得則是精進TED ICU的數據分析、醫療輔助決策等內容。

慢性病屬於重但不急,這部分的醫療與照護也預期會往遠距的方向走,因此醫院的主要與關鍵角色還是在於急、重、難、罕見疾病之上,包括外傷、心臟病、中風、已經住進ICU這些又重又急的,就需要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AI)的幫忙,也再次提到與杜奕瑾合作的敗血症預測系統,都能提醒醫師、提升警覺性;除了預測使用以外,也可以成為治療方向、診斷正確與否的另一個雙向貼心提醒工具。

延伸閱讀:佈局遠距醫療卻鎩羽 信邦的大冒險啟示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