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返歸》的港版藍光/DVD終於推出,雖然等候時間沒有《窄路微塵》地長,但仍是近年港產值得入手的實體碟。
謝家祺導演事隔一年多再度回顧《七月返歸》,留下了一段感性的說話,形容與《七月返歸》像一對戀人的關係,一位你時而會回想起的戀人。這段感言道盡了作為導演與自身作品的親密關係,相信不少創作人亦會有共嗚。實體碟推出之後,導演可以更容易去探訪這位舊情人,說到這裡謝導演亦不忘致謝mm,在無論以實體碟或串流平台下將港產片保存下來。雖說回憶中的舊情人永遠美好,但同時也期望謝導演將會開展下一段「戀情」。
有看過過往的帖文都知道,我認為《七月返歸》為近年最被低估的香港電影,不論票房或是獎項也未能給予這部電影足夠的肯定,但現實偏偏卻這樣殘酷。落畫之後一年多,我借意問謝導演有關的心情,謝導演只是再次向喜歡《七月返歸》的朋友致謝。留下了一句我認為非常適合現今香港電影的說話︰「如何聰明地說故事,而能夠令觀眾有意慾進場。」《七月返歸》的敘事仍是近年香港電影較為罕見,不借助「打刷邊球」的隱喻,不依賴金句式的對白說穿主題,讓一切從故事與角色之間透露。假如此刻你仍未看過《七月返歸》的話,出碟這刻絕對值得你一試。
過往電影史上有某些經典電影上映時未獲太大迴響,反而在時間過去後當中的訊息逐漸浮面才令電影更多人留意到,更有可能被推舉為經典。《七月返歸》日後有沒有機會成為經典仍是未知之數,不過當問到未被發現的隱喻時,謝導演則表示的確存在,但因為自己設計得不夠好而沒有被發現。謝導演仍然沒有在這個訪問中透露,大概導演希望觀眾從作品中自行解讀。出碟之後,更多的細節都可以仔細重溫,相信《七月返歸》將會有更多的設計會被看見。
最後,我希望謝導演分享一些啟發自己創作《七月返歸》的電影,當中包括︰Roman Polanski的《The Tenant》丶《Rosemary's Baby》丶Coen brothers的《Barton Fink》丶Robin Hardy的《The Wicker Man》丶Michael Winner的《The Sentinel》以及鄭保瑞的《熱血青年》。
▼Follow themovietravelle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hemovietraveller?igsh=MW51am9oejN2YmlkNg%3D%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