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媚昨晚突傳因病離世,「最美周芷若」驟然香消玉殞,令人愕然又惋惜。有傳她生前患有紅斑性狼瘡,雖經本人多次澄清,但仍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到底紅斑性狼瘡是甚麼疾病?中醫呂澤康在此分享他對這種免疫性疾病的觀點,以及中醫的治療角度。 [caption id="attachment_169171" align="aligncenter" width="711"]
周海媚日前病逝,享年57歲。(圖片來源:周海媚工作室@微博)[/caption]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為何可怕?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或稱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英文名稱為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研究指此病好發於育齡期女性,男女比約1:10。SLE是侵犯全身之自體免疫性疾病,會損傷全身各部位及多個臟器,臨床表現複雜多樣。至今尚無根治的辦法,而且病情可以在平穩的情況下突然惡化,因此不容忽視。 [caption id="attachment_16916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Photo by Carolina Heza on unsplash[/caption]
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為現行主要治療 中醫:中藥有效改善不良反應
現代醫學治療此病的主要手段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但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和疾病本身同樣棘手。目前SLE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狼瘡活動和感染,故如何更有效地控制SLE活動和防止感染、探討對患者傷害最低的治療方案等,對進一步提高SLE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中藥在改善及減輕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造成的不良反應上,以及用作替代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當中發揮不可低估的療效,也逐漸被醫學界重視。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症狀
SLE患者發病或加重,往往跟過度疲勞、月經來潮、懷孕分娩、日光曝曬、情緒波動等密切相關。SLE發病時可呈急性、亞急性、慢性,因應病情輕重不同,臨床表現多樣。急性發病時全身症狀重,如發燒、無力、關節痛、面部出現紅斑、口腔潰瘍、繼而出現心血管、腎臟、血液、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皮膚等多臟器受損害症狀;慢性發病者,臨床研究指出首發症往往是由單個臟器緩慢受損開始,如周圍血管炎病變、腎炎,或心臟病變,容易誤診。 受影響部位(約佔病患比率) 全身性體質表現(95%):疲倦、發燒、體重減輕。 肌肉骨骼系統(95%):關節酸痛、關節炎、肌炎、缺血性骨壞死。 皮膚(80%):臉部蝴蝶斑、圓盤性紅斑、光敏感、口腔潰瘍、掉髮、血管炎。 血液系統(85%):貧血、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低下、脾腫大、淋巴節腫大。 神經系統(60%):認知障礙、情緒異常、癲癇、腦血管病變、神經病變。 心血管系統(60%):心包膜炎、心內膜炎、肺出血、肺炎、肺動脈高壓。 呼吸系統(60%):肋膜炎、肋膜積液、肺出血、間質性肺炎、肺出血。 腎臟(50%):蛋白尿、腎病症候群、腎衰竭。 腸胃系統(45%):腸出血、穿孔、噁心、腹瀉、腹水。 血栓(15%) 眼睛(15%):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 [caption id="attachment_169163" align="aligncenter" width="400"]
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caption]
造成不可逆器官損傷 嚴重可致命
根據統計,超過半數病患在確診後10年內會產生不可逆的器官損傷,死亡率更是一般人的2.6倍,其中又以感染症、心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為前三大致命原因。另外,因狼瘡腎炎引發的急性腎衰竭以及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亦是導致死亡的高風險因子。
加入中醫治療互補不足
因此,已有越來越多患者了解到雖然現代醫學昌明,但若可盡早讓中醫介入,即可互補不足,且中醫對治療風濕免疫科各疾病均有單獨優勢。已有大量研究指出,中醫扶正法治療自身免疫病的理論,與現代免疫學在治療過程中起著相互協調作用。以《遠離風濕免疫病》節錄說明:「補腎滋陰、涼血解毒、化瘀通絡之功的中藥……實驗研究表明,這類中藥能抑制活動性SLE患者血清sIL-2R、TNF-α的增高,減少了自身抗體和免疫複合物的形成。」隨著時代進步,中醫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亦分出了專科,中醫風濕免疫科已發展多年,醫師在為患者選藥或治療上已積累豐富經驗,不少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均表示歡迎。 治療期間要保暖,避免感冒,尤其在身體虛弱或季節轉換的時候,更應加倍注重自我護理,因中醫認為此病隨時可因風邪、寒邪及濕邪而被激發。建議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避免緊張與壓力,避免光照,均衡飲食亦是致勝關鍵。 [caption id="attachment_169164" align="aligncenter" width="560"]
Photo by Amin Hasani on unsplash[/caption] 另外,據統計SLE女性患者的流產風險亦高,並且懷孕可能誘導病情發作,在病情尚未穩定時,懷孕對胎兒及母親均有危險。一般建議待病情有所緩解後,觀察情況穩定才考慮懷孕。研究指出在懷孕過程中,生產前後有較大機會活性發作,因此不可誤解妊娠過了12周便安全,而且患者應與風濕免疫科及婦產科醫師密切配合溝通,跟進病情發展。 Text/ 呂澤康中醫師 Image/ 周海媚工作室@微博, pexels, unsplash 呂澤康中醫師(Michael)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