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是中國俗稱「雙11」的購物節,但當天上午卻出現支付寶「大當機」事件,引發大批網民抱怨,不少稱被多次重複扣款,且一直無法打通支付寶客服電話。同時,亦有不少網民對此表示慶幸,稱已「理性消費」,「對雙11熱情減退」。《金融投資報》等内媒亦指出,今年雙11不同以往,無論是消費者抑或是商家都興致缺缺,如今「價格戰」已不管用,電商平台正尋找新模式留住優質商家。
Photo from BusinessFocus
自2019年疫情和清零政策的到來,中國電商銷售額開始持續下滑。2021年,阿里巴巴與京東最後一次公布雙11購物節的全部銷售數據,分別為人民幣5,403億及3,491億元,自那以後都沒有再對外公開數據,僅表示與前一年持平。根據貝恩(Bain)的報告顯示,2022年雙11總銷售額達到1.1萬億元。來到今年,VO2亞太諮詢公司預計,今年雙11的銷售額將達到人民幣1.2萬億元,年增15%。然而,有些消費者會為達到折扣門檻而大量購買後退貨,這種現像被視為對商家利潤和品牌形象的雙重挑戰。
報道指出,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今年人們的消費觀更加理性、對價格和cp值更加敏感,因此以往慣用的價格戰已經無法持續。而從商家的角度來看,礙於去年雙11開始的各低價內捲進入白熱化,商家利潤空間被壓縮,流量只帶來熱度和銷售額,卻沒什麼盈利。
報道引述了幾名銷量受影響的電商平台商家,其中一名有10幾年經驗的電商從業者指出,商品如果有差不多50%以上的毛利,通過雙11還能賺到錢,但毛利低於30%就沒有參加雙11的必要了,「雙11有一個滿300減50的優惠券,再打個9折,再加上運費險,再加上付費的成本,30%根本兜不住」。
Photo from 淘寶
另外,對比去年雙11,今年雙11活動提前於10月中旬開跑,整個活動時間被拉長,導致價值不再突出,未給銷量帶來明顯提升。另有淘寶和天貓女裝店鋪經營者表示,他所知的同行銷量有所降低,甚至「只有去年的一半」,同時訪客數量變少,經營成本變得更高。
至於當中緣由,山東大學數字(數位)經濟與平台競爭研究中心主任曲創提到,電商平台的「唯低價」模式導致片面要求商家低價、忽視商品質量、商家權益被侵害等問題,也引起公眾和監管部門的關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於7月30日首次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
Photo from 淘寶
在大政策指引下,平台也做出相應的行動。其中,旗下有淘寶等平台的淘天集團,正嘗試解決僅退款(特定情況下消費者不需退回商品即可退款)、退貨運費成本高、低價內捲這三大頑疾,來改善商家的營商環境。另外,京東、拼多多、抖音等平台也相繼發布了許多或直接補貼、或間接改善的策略,來為商家減輕負擔。
由於價格戰已經影響產品的品質,不僅會讓消費者買到品質低劣的商品,對品牌和商家而言亦不利於長期生存。《澎湃新聞》指出,今年個平台更加注重服務質量和商品品質,力爭在商品品質、服務連結、品牌直接供貨方面做到讓消費者無憂,再加上對網紅主播流量的祛魅,對快速增長背後的僅退款說不,也減少了大促期間各種超低價的噱頭的發生。
報道亦指出,人們對618、雙11等大促銷的儀式感淡化就跟過年的特殊性減弱同理。如今電商服務已經成為消費者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隨時隨地就能下單,無需等到某個有促銷的特定節日,而一年中幾乎每過一小段時間就會有促銷發生,因此消費者不再期待雙11也是情有可原。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