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解放軍本月25日宣布,向太平洋發射一枚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並於昨(26)日發布發射現場照。《央視》旗下新媒體「玉淵譚天」與大陸軍事專家張軍社,對發射照內隱藏的細節進行解析。
解放軍26日在官方微博帳號「中國軍號」,發布飛彈發射現場照。並提到「9月25日8時44分,大陸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成功發射1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準確落入預定海域。此次飛彈發射,是火箭軍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有效檢驗武器裝備性能和部隊訓練水平,達到了預期目的。中方提前向有關國家作了通報」。
玉淵譚天稱,從照片能看到此次發射,是在草地上發射的。一般而言,洲際彈道飛彈有4種主流發射方式,分別是地下發射井發射,核潛艇水下發射,陸基鐵路機動發射,陸基公路機動發射。
玉淵譚天引述軍事專家張軍社稱,在平時和戰時,敵方會透過衛星等各種手段找尋發射井位置,因此地下發射井發射是最容易被打擊的發射方式。中國大陸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重點是在於提高核反擊能力。這就要求提高洲際彈道飛彈生存能力,需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只有不被發現,才能二次打擊。
張軍社稱,這就涉及到另外3種發射方式。結合現場情況可以判斷,這次發射應該採取的是陸基公路機動發射中的「無依託野外發射」方式,即「隨到隨打,打了就走」。
此種方式需要發射車本身具備較強越野能力,無需準備發射場坪,在野外能隨時停車發射,包括隱蔽性很強的複雜地形或者狹小場地,極大提高發射車生存能力。同時,這也對發射車性能、指揮通信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張軍社表示,這表明中國大陸洲際彈道飛彈擁有較強的戰場生存能力。
此外,玉淵譚天指出,有人注意到,這枚洲際彈道飛彈是「雙錐體彈頭」,由此引發不少對型號的猜測。事實上,照片看到的只是外殼。外殼出了大氣層就會被拋掉,因此還無法確認這枚飛彈是否搭載雙錐體彈頭。
張軍社稱,目前超高音速飛彈也經常採用這種設計,雙錐體可減少空氣阻力,提高飛行穩定性和穿透性。
另外也有人猜測是「東風-31AG」。玉淵譚天表示,關於這款洲際彈道飛彈的具體射程,沒有明確官方數據。美國國防部曾在《中國軍力報告》判斷,東風-31A飛彈最大射程超過1.1萬公里,從中國大陸本土發射能打擊到美國本土。而東風-31AG,比東風-31A還要新。張軍社則說,關於型號,目前還不方面細講。
玉淵譚天表示,上一次解放軍在太平洋試射洲際彈道飛彈,是在44年前。當時「東風五號」飛越8000多公里後,落入預定海域,打擊精度相當於用手槍擊中百米外的一隻蚊子。此次發射,洲際彈道飛彈攜載一枚訓練模擬彈頭,同樣準確落入預定海域。
張軍社分析,此次發射是在實戰化驗證,使用訓練模擬彈頭而非實彈,這也透露中方在核政策上採取非常謹慎與負責態度。
留言 1
deon 長崎旦糕
永冇寧日
2024年09月27日03:4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