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舜龍童年在臺中鄉村讓阿公阿嬤帶大,小學後到臺北和父母住,父親做五金買賣,教養嚴厲。這些改變都讓當時不解稻香變成汽油味、農田也變水泥建築的林舜龍備感壓力,甚至言談口吃,只能全心躲進繪畫領域「鄰居有位丁老師,他讚我水彩畫很好,從此建立我信心,畫金魚魚鱗、老虎皮毛我一根一片描繪。」
之後就讀的淡江中學雖然沒有美術班,但他碰到淡水畫家楊維中領他籌組美術社,磨練畫技。除了繪畫,林舜龍也加入淡江中學聞名全國的橄欖球隊,海軍陸戰隊時期還被拔擢入選中華隊,1980年第七屆亞洲盃還拿下第四。對於創作多為大型藝術為主,他說「與橄欖球隊出身有關,不喜歡關在一處創作完交出,比較喜歡身體力行,跑動一下到當地,配合地景思考,再遁入創作。」
圖/陳怡杰攝
退伍後赴日深造期間同時考取京都精華大學藝術部、日本大學藝術部,他決定赴東京攻讀日本大學;碩班進東京藝術大學,當時東京藝大全是高手,最大收穫是交了一群有趣藝術家當朋友。
「留日時,日本大學是包浩斯設計思維盛行地;到東京藝大,變成一所傳統學校,注重西方傳統技法,幸好教學開明。我主修壁畫,是當時東京藝大最開放系所,不像油畫、雕塑、日本畫、漆藝、織布等較傳統。」取得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學位後,林舜龍自覺都在亞洲讀書、創作,想到歐洲學習,便到巴黎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深造。
28歲赴法,他在巴黎高等美院讀了1年拿到藝術家居留權後,邊打工邊全心創作。「巴黎生活費靠打工,幫忙刷牆壁,那裏稱油漆工是Painter,藝術家叫Artist Painter,差1個字而已嘛,哈哈」林舜龍爽朗回憶,他在巴黎發現學生思考更奔放,又開眼界,「去藝術學院念創作,本就不是學東西,留學日、法時,反而我常四處晃,西藏、非洲旅行等,無形吸收對藝術最關鍵。」
「這2所學校架構起我的前半生,但創作是這樣,不管學校影響你什麼,都得想辦法再把影響甩開。」
2007年林舜龍創作南港展覽館公共藝術,會議結識日本藝術家北川富朗,因此幾乎每屆越後妻有、瀨戶內藝術祭皆赴日參加「有時佈展時他會討論,林桑能修正嗎,再好玩一點。」
林舜龍2009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參展作品《国境を越えて》,蓋了一座磚造牌樓、畫上40位村民臉孔,牌樓前做了一頭銅製水牛,水牛從牌樓門洞望去,風景正是新潟當地農田景觀,巧妙連結臺、日農村意象,作品留置當地。
圖/Echigo Tsumari
林舜龍最新作品是與2013年瀨戶內藝術祭展品《種子船》屬同一概念,延伸而來的臺中花博《從天上掉下了一顆種子》……
2013年瀨戶內藝術祭展品《種子船》/圖片 DADA IDEA官方網站
「動機推著我們出來,長成自己的樣子,世間萬物眾生得都不一樣。」所謂的動機指的就是種子(臺語的籽子),即生命最初的起源。林舜龍為臺中花博后里森林園區創作的裝置藝術《從天上掉下了一顆種子》取自「籽子」概念,用孟宗竹與桂竹編出高15公尺,最大直徑12公尺的種子形狀結構,表達感謝老天給的瑰寶之意。
臺中花博森林園區《從天上掉下了一顆種子》。圖/臺中花博
作為森林園區的初始「籽子」,林舜龍認為,藝術本身不只是藝術家心靈的抒發,也應包含對於環境、時事提出觀點與批判-為何要做這件事?動機是什麼?藝術家要時時省思初心,就像保有「籽子」原始的面貌一樣。
創作至今年正好年過60歲,林舜龍目前1年約創作10件作品。過去,他創作主分公共藝術、地景藝術、個人創作3大類。未來,林舜龍打算把「個人創作」比例加強,希望多往平面、雕塑累積滿意作品。
撰文/陳怡杰、艾莉歐
編輯/艾莉歐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2018 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將於 2018 年 11 月 3 日至 2019 年 4 月 24 日在臺灣臺中登場。本次大會聚焦「生態.Green」、「生產.Nature」及「生活.People」三大主軸,並規劃后里、外埔、豐原三大園區,以生態保育、精緻農業與環境,營造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