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上周五(27日)表示,小馬站—流水井古城遺址考古挖掘工作取得階段性突破,出土東漢晚期、東晉、南朝及唐代廣州城西城墻一段,五代南漢時期大型建築基址和唐宋時期西湖石築、木構堤岸,並發現疑似碼頭遺迹,以及明清時期的流水井古道和清代書院建築基址等。
遺址位於越秀區中山五路南側、教育路東側,地處廣州古城腹地,處於地下文物埋藏區核心地帶。考古人員在2,400平方米範圍內清理漢代至清代各類遺迹572處,出土文物2,800件(套),包括建築構件、城防用具,以及漢代至民國時期陶器、瓷器、鐵器。專家認為,西城牆很可能與步騭遷州的歷史相印證,說明城牆在東漢末年建成後,在東晉、南朝時期不斷修繕、加建,並沿用至唐晚期,說明廣州城西界近700年間未發生變化。
而南漢時期的大型建築基址很可能與南漢宮苑有關,明清時期的流水井古道和清代書院建築基址反映了明代廣州三城合一後,附近一帶經過淤積已成為廣州城市中心的繁華區域。唐宋西湖及東側堤岸遺迹則揭示廣州城外水域變化歷程,為研究廣州古城功能布局和城市變遷提供重要線索。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