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沒有接觸歷史時,一切都感覺前所未有。」也許,這說法實在太真實了。歷史也許就如電影一樣,演員角色雖然不停變化,但同一劇情卻一遍又一遍上映。對筆者來說,關注歷史的重點不是某些事件的具體細節,它們總是帶點隨機的,從不簡單地重複;不過,大局的行為總是重複出現,無論是那個時候、世代或社會。百年前,人們處理貪婪和恐懼的方式與現在處理的方式都幾乎一樣,相信未來百年也會如此。若回顧更多歷史上的人類心理行為,就越意識到它的根深蒂固,這使筆者更加相信它仍將成為人類未來的一部分。這更可能是唯一準確預測未來的方法之一。
儘管今天的普通人可能比百年前的專家更了解一些不同話題,但仍然可以從歷史中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閱讀古典作家的偉大之處不一定在於他們所說的智慧,而是將人們當時所信奉與他們今天所信奉進行比較,看看有什麼重疊之處。古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 Marcus Aurelius 說:「我們都比其他人更愛自己,但卻更關心他們的意見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意見」。老實說,這些語錄的部分價值在於他在將近2000年前說過。如果當時是真的,今天也可能是如此。很大程度上,這就是人類心理的基本組成部分。如果普遍人的想法也是如此,所以更應該密切關注它。當意識到這是人類行為的持久特徵時,沉悶的觀察會變得很重要。另一方面,當前的政治家可能會說一些複雜而精彩的演說,比如在美國的中期選舉上,但當中又多少是可以認真對待?
《The Great Depression: A Diary》的作者 Benjamin Roth於1932年大蕭條時在他的日記中寫道:「人們認為,如果印更多的錢,生意會更好。這是一個錯誤和惡毒的理論 …… 個人非常關心通脹問題,從個人來看,政府應立即平衡其預算,但隨著選舉的臨近,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觀察結果與人們在現代經濟衰退期間所說的相似。換言之,將這些段落複製並貼在2008年或2020年的報紙中,也會很合適。事實上,當 Benjamin Roth 在寫他的大蕭條日記時,他對1930年代與之前的大蕭條有多麼相似感到震驚。他寫道:「我對1837年和 1873年的蕭條進行了大量閱讀,對與今天的情況相似感到驚訝」。不幸的是,不論是人們應對衰退的方式,政客的行為和提倡的政策,以及貪婪和恐懼如何控制投資決策幾乎都是相同的。
當然,Benjamin Roth對今天的科技、烏克蘭戰爭或標普500指數在2023年的情況一無所知。但他知道經濟體的長期歷史上都會出現突然的恐慌和崩潰,其催化劑就是過度的樂觀所導致的大量債務,大量債務最終導致崩潰。事實上,他在 90 年前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它今天仍然具有可比性。換句話說,這使得它成為值得學習的關鍵信息,因為它預示著經濟未來的走向。重要的是,像Benjamin Roth這樣的人雖然於1978年去世,但他可能比任何一個深入了解當今經濟細節的在世分析師更能告訴你未來的可能性。遊戲設計師Jane McGonigal曾經說過:「我學到了一個重要的技巧,那就是要培養遠見,並需要練習hindsight(後見之明)」。當閱讀歷史時,要對永不改變的事物產生深刻的欣賞。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的金句:「智者總是說同樣的話,而傻瓜總是做相反的事情。」
徐立言
www.facebook.com/hsulylab/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