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於第五波疫情時實施不同社交距離措施,例如:關閉運動場所、禁晚市堂食等,減少市民外出的機會。香港肥胖學會日前(20/6)公布第五波疫情下,香港人的體重調查,並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在疫情過後增重 10%。
少運動多外賣零食為致肥元兇
香港肥胖學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於 5 月 27 日至 6 月 6 日進行調查,訪問了 559 位 18 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調查發現相較疫情前,36 % 受訪者體重增加,體重平均增加了 10 %。有 37 % 人在疫情期間減少運動,其中的九成人認為減少外出能避免染疫;而 87 % 人認為戴口罩做運動感到不適;運動場所關閉導致運動減少亦佔八成。而在飲食方面,有 22 % 受訪者較常叫外賣,15 % 人因常吃零食致體重增加。
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提到,「在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後,部分人未能重拾運動習慣(38 %),反而因疫情放緩把握機會出外用膳,導致報復式堂食(44%)。」這些都是導致體重飆升的元兇。
香港肥胖學會
生存機制致減肥過程受阻
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外科專科醫生徐俊苗認為「生存機制」才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他指出:「當人試圖減肥時,身體為免因熱量攝取減少致死,荷爾蒙會發生變化,使大腦產生增加食慾、減慢新陳代謝的訊號,令熱量消耗減少。這些變化可以持續數年,直至體重回復,做成飲水都會致肥的錯覺」。
徐又指,減肥失敗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影響,並不只是不夠努力。他提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做不同運動所消耗的熱量都不會一樣。做相同運動時,二級肥胖人士的熱量消耗只有體重正常人士的 70 %,導致較難減脂。另一方面,如果睡眠不足,也會讓身體分泌更少瘦素,提升食慾的飢餓素增加分泌,令人更難減肥。
港人對肥胖歧視嚴重
調查亦發現,港人對肥胖人士普遍持負面看法,。有 67 % 人認為肥胖人士因為懶做運動,62 % 認為他們經常暴飲暴食,逾五成認為他們缺乏意志力,導致肥胖問題出現。
徐俊苗表示,大眾不應將減肥失敗歸咎於肥胖症患者身上,但大眾應該正視肥胖問題,並用正確的方式治理。他強調:「影響身體器官健康的肥,與為了外型美觀的減肥,屬於不同減肥原理,不能使用與肥胖症一樣的治療方法,例如縮胃手術、打針或藥物治療。」
積極尋求協助及治療
徐俊苗認為,患者不應獨自面對肥胖問題,應配合醫療團隊,如不同專科醫生、註冊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等合作,訂立合適的個人生活方式、持續治療才能有效減肥。
圖片來源:health.udn.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