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東京圓碌碌幼稚園 孩子棲身屋頂 自然共學

明報

更新於 05月02日17:25 • 發布於 05月02日20:30 • 開眼 建築
從建築物內部看中央的內園,可見屋頂底下只以玻璃趟門區隔,十分通透。(Tezuka Architects提供)
從建築物內部看中央的內園,可見屋頂底下只以玻璃趟門區隔,十分通透。(Tezuka Architects提供)
富士幼稚園的小朋友坐在屋頂邊緣,觀看地面活動。鐵欄杆的間距剛好讓他們能夠將雙腿伸出屋頂之餘,同時確保他們不會墮下。(Tezuka Architects提供)
富士幼稚園的小朋友坐在屋頂邊緣,觀看地面活動。鐵欄杆的間距剛好讓他們能夠將雙腿伸出屋頂之餘,同時確保他們不會墮下。(Tezuka Architects提供)
屋頂不同位置設有天窗,讓自然光滲透至室內,同時成為小朋友攀爬玩樂的「障礙物」。(Tezuka Architects提供)
屋頂不同位置設有天窗,讓自然光滲透至室內,同時成為小朋友攀爬玩樂的「障礙物」。(Tezuka Architects提供)
地面的室內空間利用大樹的位置,營造小小的庭園。(Tezuka Architects提供)
地面的室內空間利用大樹的位置,營造小小的庭園。(Tezuka Architects提供)
富士幼稚園一樓平面圖。建築物內沒有固定房間,只以趟門、白板及木箱區隔。(Tezuka Architects提供)
富士幼稚園一樓平面圖。建築物內沒有固定房間,只以趟門、白板及木箱區隔。(Tezuka Architects提供)
講座當日,二人分別以一藍一紅出現。手塚貴晴(左)說,他穿著藍色襯衣的習慣,緣於在Richard Rogers事務所工作,恰巧妻子手塚由比(右)喜歡穿著紅色,於是成為二人的指定服裝色系。(作者提供)
講座當日,二人分別以一藍一紅出現。手塚貴晴(左)說,他穿著藍色襯衣的習慣,緣於在Richard Rogers事務所工作,恰巧妻子手塚由比(右)喜歡穿著紅色,於是成為二人的指定服裝色系。(作者提供)
屋頂部分位置挑空,讓位於原址的大樹得以保留,同時加設較軟的防墮設施如繩索欄杆及防墮網,讓小朋友能擁抱大樹。(Tezuka Architects提供)
屋頂部分位置挑空,讓位於原址的大樹得以保留,同時加設較軟的防墮設施如繩索欄杆及防墮網,讓小朋友能擁抱大樹。(Tezuka Architects提供)
「Ring Around a Tree」是幼稚園增建部分,用作英語學習室,由講座的座上客之一、英國著名建築師Peter Cook 到訪時命名。5米高的建築內有7層,部分樓層之間十分狹小,只有小朋友才能通過。(Tezuka Architects提供)
「Ring Around a Tree」是幼稚園增建部分,用作英語學習室,由講座的座上客之一、英國著名建築師Peter Cook 到訪時命名。5米高的建築內有7層,部分樓層之間十分狹小,只有小朋友才能通過。(Tezuka Architects提供)
位於喜馬拉雅山山麓、印度達旺鎮的孤兒院模擬圖,可見一個個課室單元像細胞般,依附在橢圓形主校舍的外圍而生。(Tezuka Architects提供)
位於喜馬拉雅山山麓、印度達旺鎮的孤兒院模擬圖,可見一個個課室單元像細胞般,依附在橢圓形主校舍的外圍而生。(Tezuka Architects提供)

【明報專訊】來自日本的手塚建築事務所(Tezuka Architects)合伙人暨建築師手塚貴晴及手塚由比,早前來到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演講。二人不像多數建築師般從自己的草圖、模型等設計概念入手,整場分享一直圍繞他們設計的主要對象——小朋友和學生,為演講注入不少生氣。

手塚夫婦今趟可說是重回倫敦,手塚貴晴曾經在Richard Rogers事務所工作數年,手塚由比則在倫敦大學學院讀碩士。演講當天,二人分別以一藍一紅出現。手塚貴晴說,他穿著藍色襯衣的習慣,就是從當時Rogers及事務所同事而來,恰巧妻子喜歡穿著紅色,於是一拍即合。他們的一對子女,甚至是車,也各自擁有一種顏色,整個家庭五彩繽紛。然而從二人的作品中,不會看到太多這種「個人色彩」,他們的項目從理念到實踐,都是以樸實的方式呈現。

手塚建築所名作 無固定課室

他們的分享從最有名的作品——位於東京都立川市的富士幼稚園(亦稱藤幼稚園,Fuji Kindergarten)開始。這幢一層樓高、橢圓形狀的建築,自2007年建成以來,為他們贏得逾10個獎項。概念始於幼稚園校長看見兩人過往的項目Roof House,於是詢問他們能否為其設計一間給500個幼稚園學生的Roof House。Roof House的客戶在他們以前的住所亦曾經將屋頂改造成休憩空間。面對基地(site)範圍狹小的限制,客戶便與建築師商議以屋頂空間作為設計出發點,輾轉啟發富士幼稚園等更大尺度的項目。

因此,富士幼稚園的概念,從建造一個大屋頂出發。同時,手塚夫婦發現他們的子女愛以圓形軌迹奔跑,因此屋頂及建築物便發展成橢圓形。2.1米樓高讓屋頂與地面保持較近距離,當地面內園舉行活動時,小朋友能坐在屋頂邊,憑欄觀看地面活動。建築物內沒有固定房間,只以趟門、白板及木箱區隔,不像一般學校有固定課室。建築師認為,人類每天的真實生活都在噪音中度過,「開放式平面」的設計讓他們自小習慣在噪音中保持專注。相反,將他們放到課室內,或保護度較強的空間,反而不利他們的成長。

保留大樹 穿插室內

整個概念面對不少建築條例上的挑戰,但建築師一一以具創意及軟性的方式回應。建築師其中一個想法,是保留原址的數棵大樹,於是將部分屋頂及室內中空,讓大樹棲身在建築物之中之餘,小朋友也可在室內或屋頂親近大樹。雖然受條例規定,屋頂的中空位置需要欄杆,但建築師想到在大樹周圍掛上防墮網,只以一條繩索及鐵杆作圍欄,為小朋友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之餘,讓他們能直接走到樹木旁。項目重新定義一所幼稚園或學校的可能,並獲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11年,在166所橫跨33個國家的優秀校園設施之中,挑選為最佳案例。

印度新項目 平面空間如細胞

富士幼稚園的大屋頂形式,成為其他幼稚園的參考對象。不過隨着手塚夫婦分享他們主理的其他項目,可見他們並未停留於某一特定形式或物料,卻同時能創造出多樣的開放式空間。例如在講座尾段,他們提到最近為一個位於喜馬拉雅山山麓、印度達旺鎮的孤兒院Jhamtse Gatsal Children's Community設計校舍,以容納日漸增多的人數。手塚夫婦十分認同學校以分享作為學習主要方式,並受到他們圍圈繞着教師上課的模式啟發。他們回到日本後,透過測試及觀察不同的小組學習模式,發展出像細胞般的平面空間邏輯。同時,考慮到該區位置偏遠,因此設計方案以當地常用的石砌基座及泥牆來建造建築物的弧形牆身。

項目仍然在籌款階段,建築師除了不收分文為他們提供設計,也四出講解他們的計劃。在短短個多小時的分享中,可以感受到手塚夫婦多年來始終如一,透過結合對建築及小朋友成長的關注,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獨特又宜人的學習空間。

文:陳卓喬(Jefferson Chan)

(戰後建築研究檔案(FAAR)成員)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