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財經

【東方日報產評】物價平穩惠民生 華振內需分秒爭

on.cc 東網

更新於 15小時前 • 發布於 15小時前 • on.cc 東網

中國持續低通脹,一方面可說是需求不振,另方面亦可說是物價維持穩定低企,生活成本相宜,保障基本生活。身處新經濟的年度,互聯網、電動化、數碼化、智能化興起,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有助降低生產成本,壓低通脹,故不能以過去的一套認定中國低通脹意味經濟衰退會來臨,反而應多側重分析,在外部形勢充滿不明朗,而內部又受制於房地產危機,穩定的物價水平,對於維持社會穩定,保經濟、惠民生,不全然是壞事,而通脹低企也不等於通縮來臨。

通脹反映物價表現,被視為衡量經濟景氣其中一項重要指標,皆因若物價持續上升,打擊居民購買力,也預示須上調利率來壓抑物價升勢,變相令利息成本趨升,不利投資與消費。另方面,通縮被視為需求疲弱,儲蓄率增加,消費者信心下降,預示經濟增速放緩,過去日本的迷失30年,就成為通縮下經濟長期衰落的重要案例。

可見通脹又煩,通縮又煩,反正物價太熾熱或太低迷,各走極端,都不是好事。不過,若物價穩定,具可預示性,有利投資者和消費者進行投資與消費預算,適應新常態,則不一定等於危機來臨。

近年中國物價低企,換來步向通縮,甚至步日本經濟迷失30年後塵的憂慮,畢竟商品價格持續下跌,不利企業盈利,從而導致收入和就業減少,企業與居民因而延後或減少開支,並對經濟造成惡性循環,甚或引爆債務危機,引發金融系統性風險。不過,中國持續推出刺激措施支持消費,並積極疏導地方債務及內房債務危機,理論上有條件維持物價穩定在低水平,而不會陷入通縮漩渦。

之所以不用過慮,皆因當前全球沒有一個大型經濟體能有中國這樣的高速物流網、數碼化及電子化的生活和營商環境,技術進步和廣泛應用,不但令營商模式多元化,也減低產品價格和生產成本,並反映在物價上。再者,大國博弈下,全球競爭加劇、貿易政策變化,信心不足影響需求放緩等綜合因素,也一定程度降低了進口商品的價格,故物價低企,也不一定全然由需求影響。

最重要是中國的體制支持政策精準到位保住需求,建立物價長期穩定的市場預期,居民可享受較低物價,理論上購買力增加,可用相同的錢買到更多,而過去中國的出口能保持一定水平,皆因企業降低成本增加出口競爭力。

無可否認,依上世紀的經濟發展,通縮比通脹的負面影響往往來得更嚴重,目前通縮風險亦已被視為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因素之一。不過,去年9月一系列強刺激措施,加上農曆新年前官方擲810億元人民幣作消費補貼,料有助穩定需求。

餘下的時間能保持物價穩定,又或略有反彈,要視乎需求。若深信當局的調控政策能實現「穩股穩樓」的目標,理論上資產價格止跌回穩有利經濟活動轉趨活躍,從而帶動需求,令物價回升。當然能否順利見到這一幕,還得看新上台的美國特朗普政府如何出棋!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