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疫後復甦一直未如理想,中國景氣、國際地緣政治影響重大,香港應變滯後亦是不容否定的事實。各方得接受的是圍繞香港經濟的大環境已劇變。這包括在中美惡鬥下,香港要承受前所未有的地緣政治風險,「國際化」得重新定義;香港的地產經濟已成過去,在新經濟賽道,香港須加快發展創新科技等新興產業;還得認清中國已是美國打壓5年仍打不死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祖國就是香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依靠。明白這些變化,港人與港企也調整心態應對,而港府拚經濟也不能總是庸庸碌碌,得配合國策,施政須講求「高效」與「精準」,才可確保在時代洪流中存活過來!
過去幾年,香港經濟面臨急劇巨變,不少港人與港企至今尚未及調整心態,應對挑戰。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香港既以「國際都會」自居,不可能老是死抱昔日的包袱,得反思世界轉變,發揮所長,應對挑戰,才能確保可持續發展。
綜觀如今香港面對的挑戰有三。首先是國際格局巨變,所指的是中美博弈,兩國競爭只會愈演愈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可能不受衝擊,更何況美國致力打擊中國,劍指香港這個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只是時間問題。在這個大國博弈的年代,香港所擔當的「國際化」須重新定義,坐着也能享受全球化紅利的日子已成過去,未來得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作為中軸,深耕亞洲、全球南方、中東等非美體系新市場,為國際金融中心重新定位。
其次,得認清過去幾十年香港依賴地產發展經濟的模式已不可持續,得正視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稅基狹窄等問題。應對之法除了檢視現有稅制,研開拓新稅種,也得善用內地資源,加快拓展創新科技等新產業,藉新商機擴闊稅收來源,透過數碼化與智能化,全面提升政府內部行政效率,做到增收降本;並充分發揮私營力量和金融中心融資優勢來推動大型建設,始終政府的財政儲備和每年公共開支是公開透明的,政府靠付息發債來填補土地收入的財政缺口,實非長久之策。
此外,區域協作既已取代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的主流發展模式,香港得反思自身角色,設法更好地主導與內地沿岸城市的經貿融合,以擴大可用資源,強化綜合競爭力,一方面有助抗衡外部衝擊,另一方面積極展示「中國商機」所賦予的強大實力,充分利用好香港背靠祖國的獨特優勢,打通物流、人流、資金流與資訊流,當好區域經貿中心的角色。
在港元聯匯制度下,美元偏強如一把雙刃劍。在人民幣貶值下,港元資產成為不少中國富者的投資標的,是吸引「北水」南下理財的重要理據。同時港元紙水貴,港人消費外流也是事實。這些都是香港經濟轉型無可避免會遇到機會與挑戰,在乎港府班子能否以高效精準的施政,理順社會資源,並積極管理好市場預期,引導港企與港人齊心共謀應對。可惜的是至今未見得能凝聚到這股眾志成城的動力,到底是哪方面存在不足,倒值得各方反思。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