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夏至「三伏天」!中醫師建議按壓 3 穴位解暑消胃病,還可紓壓不憂慮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06月20日08:19 • 發布於 06月20日11:00 • 黃慧玫

今年的 6 月 21 日是「夏至」,介於芒種和小暑之間!二十四節氣中,夏至與冬至相對,同為陰陽轉化的重要日子。夏至代表著自然界的陽氣升發到極致,當天是 1 年中日照時間最長的日子,平均氣溫超過 28 度。

所謂「夏至一陰生」,經過夏至後,日照時間就會逐漸縮短,不過炎熱的天氣仍然會持續。這時,氣溫逐日飆高,身體大量出汗、暑氣誘發內熱,不但易失津液,也會影響消化功能,可能出現脾胃不和、肝火上升等情形造成胃口差。

夏至「涼補」為主,多吃苦味食物

中醫師周大翔表示,夏至若要補養身體,應以涼補為主,關鍵在於「健脾養心」,可多吃苦味食物來除燥祛濕、清涼解暑,如苦瓜、苦茶、芝麻葉等,可清心涼血、解暑去熱。

他提醒,但苦茶使用的藥材多偏苦寒,多喝易腹瀉,也不宜過量。也可考慮改喝消暑祛濕的湯水,如冬瓜、赤小豆、扁豆及薏苡仁等,都是夏天常用清熱、解暑及利濕的好食材。

冬病夏治「三伏貼」,增強免疫防過敏

而夏至過後的「三伏天」,是外界及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機,周大翔說,中醫根據「冬病夏治」、「天人相應」、「內病外治」等觀念,將屬性偏熱的藥材,貼敷於人體相對應的穴位,稱為「三伏貼」。

「三伏貼」,又稱三伏天灸,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以冬病夏治為原理,在 1 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將中藥敷貼在特定穴位上治療秋冬發作的疾病。透過中藥對穴位的熱刺激,達到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增強免疫的作用。

三伏天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此時進行「三伏貼」可乘其勢而治療,通暢氣血,藥性深達臟腑,以排除體內陰寒,並治療宿疾,改善常在冬天發作的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周大翔說明,「三伏貼」通常貼於大椎、定喘、肺俞、風門、脾俞、腎俞等穴位。在身上敷貼辛溫、逐痰、疏通經絡的中藥,因為具有驅寒溫陽的作用,所以特別適合「虛寒體質」的人。

此外,他也特別推薦在夏至飲用由北沙參、玉竹、麥門冬、生地、玄參、薏苡仁所熬煮的「養陰益胃消暑茶」,用以養陰清熱、健脾祛濕,幫助修復炎熱高溫所消耗的津液。當然,也可以按壓以下 3 穴位,

消暑健胃 3 穴道,還能緩解壓力

神門穴

  • 位置:手腕處,掌心朝向自己時,在小指向下延伸、手腕關節的橫紋處,有個骨頭之間的凹陷處。
  • 功效:有鎮靜安神、調節自律神經等功用。壓力會使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促使胃酸分泌,引起胃食道逆流。按壓此穴有助平衡自律神經、緩解情緒,也有助消除火燒心。

足三里穴

  • 位置:小腿前外側, 外膝眼下 3 寸(約 4 指幅寬)的位置。
  • 功效:此穴功能強大,是人體第一長壽養生大穴,既能調理腸胃又可改善兼強壯體質。

內關穴

  • 位置: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 2 寸(約 3 指寬),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 功效:常用於治療打嗝、胃痛、惡心嘔吐、血壓不穩定、冠心病、失眠、暈車及胸悶不適。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