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北大嶼醫院園藝治療 7成認知障礙病患好轉

on.cc 東網

更新於 05月10日23:00 • 發布於 05月10日23:00 • on.cc 東網
課程內容會因應患者能力,加上一點挑戰性,以訓練其能力。(李志湧攝)
課程內容會因應患者能力,加上一點挑戰性,以訓練其能力。(李志湧攝)
患者可以互相交流,增加日常溝通機會。(李志湧攝)
患者可以互相交流,增加日常溝通機會。(李志湧攝)
治療師張文靜(左起)、高姐、治療師蘇子樺。(李志湧攝)
治療師張文靜(左起)、高姐、治療師蘇子樺。(李志湧攝)
完成的作品可由病人帶回家,與家人分享成果。(李志湧攝)
完成的作品可由病人帶回家,與家人分享成果。(李志湧攝)
病人可透過澆水、翻土等工作,訓練剩餘能力。(李志湧攝)
病人可透過澆水、翻土等工作,訓練剩餘能力。(李志湧攝)
北大嶼山醫院9年前引入園藝治療,已服務60名患者。(李志湧攝)
北大嶼山醫院9年前引入園藝治療,已服務60名患者。(李志湧攝)

本港人口老化,老人病數字亦上升,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認知障礙症,70歲以上長者每10個就有1名患者。醫院管理局引入不同的治療方式,協助患者緩和病情,有醫院早年引入「園藝治療」,透過園藝活動配合傳統治療,改善患者情緒,至今已服務60位患者。曾有患者因「無記性」對生活提不起勁,令病情惡化,參加治療後,有近九成人表示心情愉快,近七成認為狀態有好轉。

北大嶼山醫院於2015年引入園藝治療,課程設計參照「蒙特利梭認知障礙症療法」,會按病人的情況及能力分配不同任務,並加上適量挑戰,包括讓患者為盆栽澆水、翻土、設計花盆等;亦會讓病人聞或摸植物,以訓練感官。資深職業治療師張文靜指,園藝治療只是其中一個治療方向,因為不少患病長者覺得「屋企好悶」,因此提供有關療程,讓有此方面興趣或技能的患者參與。張指不少患者對自己「無信心」而減少接觸外物,照顧者要多作鼓勵,讓老友記正面面對病情。

認知障礙症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腦部功能退化,因此園藝治療目的主要是專注於保存他們剩餘的能力。透過為期2至3個月,每周1小時的療程,患者可以訓練到執行能力、手部功能等,亦希望患者重新欣賞自己。高級職業治療師蘇子樺稱,治療師會先評估病人情況,病情嚴重的會由簡單工序做起,例如翻土等;而「叻啲」則可以負責較複雜工作,例如做手作、設計等。他又強調,園藝治療屬於輔助治療,要配合傳統的認知障礙治療才能有效。另外,部分慢性痛症病人亦可透過園藝治療,協助訓練身體不同部位,改善病情。

參與計劃的高姐已達杖朝之年,4至5年前退休,頓覺自己記性衰退,經常「煲燶嘢」,又試過迷路。加上年事已高,曾中風、患新冠,試過一年要住7次醫院,她坦言自覺「都係時候」,開始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剛被轉介接受園藝治療時,她本來「怕麻煩」想拒絕,但嘗試後,發現治療人員很友善,亦開始對園藝產生興趣,記性、精神也轉好,變得積極,更主動參與其他治療。現在的高姐與一般長者無異,與記者對答如流,十分「精靈」。負責的治療師張文靜亦指高姐情況有好轉,又憶述她初來到時記性很差,「講完啲嘢轉個頭就唔記得」,但後來投入課堂,相隔兩三個星期亦記得先前的課堂內容。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狝~象形黃畜冚家大劣🐔又寫甲骨文
    生滋狗Crovax有希望了
    05月11日01:3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