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年少日記》叫好叫座,讓眾人的目光投向了這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卓亦謙…的成長背景上:會考只得 8 分、有一個高官爸爸、曾經有情緒問題。卓亦謙形容自己「一直是一個永恆的失敗者」,直到電影讓他找回自信與自在,發現自己並非垃圾。而他的創作靈感泉源,可以追溯到年少時期讀過的那些天馬行空神話故事。
《年少日記》非常寫實,有一種赤裸裸把社會問題撕開要觀眾直面及思考的壓迫力,但卓亦謙最喜愛的第一本書《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卻毫不現實,天馬行空得教他高呼「好厲害」!是神話,打破了讀天主教學校的卓亦謙對「神」的認知。
「神不是應當正直、正義嗎?可是宙斯卻好色,為了追求一個女孩,竟變成金色雨水與她親密接觸」,原來「神」只是擁有非凡能力的人,這些「神」的行為衝擊了他的道德觀,也讓他思考:擁有神力的「神」會墮落到如此地步,那麼人類一旦擁有了權力又會如何?
神話故事超越一般現實,為卓亦謙帶來思考,他亦繼續鍾情天馬行空的讀物,由希臘神話讀到中國的《封神榜》和《西遊記》,以及日本的《叮噹》(即「多啦A夢」)。每一個不論做任何事都會失敗的小孩,都渴望成為野比大雄,有叮噹陪伴解決一切問題。卓亦謙也曾經以為,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小孩。
找對方向不再「失敗」
「小時候我讀書成績唔好,會考只得 8 分」,卓亦謙幾乎在每次訪問中都會這樣說,顯然,Loser 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記憶中,覺得自己是垃圾,加上許多環境因素,他曾一度陷入情緒問題,常常被負面情緒牽動,直到他修讀電影藝術並投身創作,體驗到這門藝術的聲畫神力。
「無論是與一班前輩圍度劇本,還是自己躲起來寫,又或者做剪接將一堆片段湊在一起,重新定義那個敍事,我都會很投入、很專心去做」,就像早前剪接《年少日記》,卓亦謙試過晚上無法入睡,半凌晨三、四點起來剪片,一直剪到晚上七、八點,連續十幾個小時沒有停下。
「不斷剪,那個狀態令我不用去想將來的命運如何、究竟有沒有錢結婚、有沒有女朋友、自己是否很孤單……不用想這些事,不需要。總之一對著螢幕、對著故事,我自然就會離開那種抑鬱的狀態。」卓亦謙說。
人不一定要開心及完美
《年少日記》是卓亦謙經歷了好友自殺,但自己卻幫不了忙,在愧疚、沮喪和無力感的充斥下,醞釀多年而成的產物。戲中的九歲男孩「傑仔」承受著成長的壓力,如果要卓亦謙推介一本書給傑仔,會是哪一本呢?
卓亦謙思考了好一會,最終想起了《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香港譯作《少年自讀日記》,台灣譯作《壁花少年》) 這本書。故事的主人翁在青春期遭遇了許多挫折,經歷過朋友自殺、受欺凌、親人因自己而死、單戀等等,幸好有人幫助他,讓他明白到做人有時不能只一直旁觀,必需親身參與,才會有精彩的一刻。
有人說這本書是獻給失敗者的勵志日記,那是卓亦謙推介給傑仔的原因嗎?他解釋,作者坦白承認了自己也有脆弱、陰暗的一面,故想讓傑仔知道,人不一定要一直開心和完美,也要接受自己有很多不開心和做得不好的時候。
「我覺得那本書有很多反省在裡面。有時候,長輩和大人對你所做的事有他們的原因。他們有脆弱的時候,也有不懂溝通的時候。我會告訴傑仔,不要看大人神高神大,每個人都好像很淡定,然後做甚麼都好像正確,但其實他們跟你一樣都會迷惘,所以現在遇到多少失敗都好,其實沒問題,它不會令你成長不了。」
在閱讀中沉澱自己
對卓亦謙來說,《年少日記》是一個階段的結束,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事業正穩步上揚。要他放假休息可能十分奢侈,但如果真的有一個悠長假期,喜愛閱讀的卓亦謙會看甚麼書呢?「我會重看很多經典作品。」他在大學時曾閱讀一些經典作品,例如《變形記》及《異鄉人》,但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當時根本看不懂,領略不到書中的含意,所以希望能重新閱讀一次。
卓亦謙本身也是編劇,他認為一個好的編劇應該用最簡單的文字,清楚地將內心所想和戲劇效果表達出來,「雖然我會考得 8 分,但我中文是拿 B 的。」他說多看書固然有助提升寫作技巧,但更重要的是,閱讀的時光有助沉澱心靈。
「香港人的生活節奏很快,看書時,你可以在那個時空裡把忙碌的生活稍為凝固一下,讓你可聆聽一下自己的想法,也讓你有個空間去想像那些人物是甚麼樣子,那其實是很幸福的,因為可以有個空間稍為舒緩一下日常的緊張。」
留言 1
oosakilo
政務司副司長個仔
02月02日06:0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