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廈如果樓齡太舊,或多或少都有滲水漏水問題,車站也是一樣。其實日本有不少車站都有漏水問題,漏水會破壞車站的景觀,也有可能對乘客造成危險。那到底日本人會找什麼方法去解決呢?永遠不會令你失望的他們,發揮無限創意,竟令補救漏水的小工程,變成有如藝術品的創作!?
日本媒體文春訪問了自2011年開始就關注日本車站漏水大小事的萩原幸也先生,他更有一個同樣主題的blog去紀錄見聞。
"古い駅は改修して外見をきれいにしても、基本的な構造は昔のままなんですよね。だから漏れてしまう。東京駅なんて、すごく綺麗でたくさんの人が使う施設なのに、なんで水漏れが存在するんだろう、というところから興味が出てきたんです。…"https://t.co/E7jQBLRjM2 pic.twitter.com/p0WyMruJvw
— 文春オンライン (@bunshun_online) November 19, 2021
研究車站漏水的契機是東京站:這樣美的站怎會漏水?
萩原提到,一切都由看到東京站漏水開始。
雖然東京站這個古老的車站因為重修而令外表變得光鮮,但基本的結構還是跟以前一樣,所以仍然會漏水的。明明東京站這麼美,使用人數又多,怎會漏水呢?這引起了他的興趣,於是就開始拍下車站漏水的照片,並以朋友順口提議的「駅もれ(漏水車站)」為題目放上blog紀錄。
在萩原的紀念中可以發現,各個車站有著充滿特色而不盡相同的漏水處理法,有這樣情況的原因,是因為一切只是地鐵職員的「急救」。理論上會請專人來正式處理和維修。但職員會會覺得「不能讓客人弄濕」、「地板不應該被弄濕,客人會滑倒」,所以在趕不上時就先用自己的創意應急。
Blog中可以不少漏水車站的照片,當中最讓人驚訝的大概是九年前在大阪堺筋本町站的添水處理個案。(看以下影片)
堺筋本町駅のししおどしの動画をあげておきますね。
これを撮影した9年前、まだメトロではない時代でした。#駅もれ #もれ鉄 pic.twitter.com/JsousRIh95— 駅もれ (@ekimore) October 2, 2021
↑ 這真的只是應急嗎?是藝術吧!
萩原表示這十年仍然未有可以超越這個添水處理的設計。不過最近有一個設計都令他十分驚喜:使用膠樽的日比谷線仲御徒町站。
"「駅もれ」って、僕は駅員さんの努力の賜物だと思ってるんですよ。漏れちゃってることに関しては「仕方がないんだよ」とことあるごとに言っています。…"https://t.co/tvDArhHlBl pic.twitter.com/hp6yMKpLRw
— 文春オンライン (@bunshun_online) November 19, 2021
↑ 這個還可以用來過濾水中的泥沙,實在太強了!
職員的努力:解決車站漏水還要有美感
萩原有感,以前應該沒有購買得來的材料製成漏斗,因此DIY創意百出,例如使用樽蓋、高身的盤、雨傘等等。另外,如果職員「搶救」後水依然不受控制的話,承包商會用不銹鋼做一個排水溝,並稱之為「アイアン化(Iron化)」。但無論如何,職員是不會讓排水管直接暴露在客人眼前,而是把水管修飾得有美感。
雖然有人認為發佈車站漏水的照片,會展現日本經濟正在衰退的感覺。但萩原認為,這都只是自然現象,畢竟建築物是會老化的,而且正面角度來看,職員的用心和努力正正展現了很厲害的創意給大家。
接下來讓大家大開眼界吧:
處理例子1:銀座一丁目站 有樂町線「チューブと筒(管和筒)」
由於無法在電梯處放置水桶,職員把水管加長至排水處。
令人驚喜的是貼在牆上接水的漏斗。
為了順利接水而卷成圓筒。膠貼也做得十分出色。
處理例子2: 池袋站「自然派」
由@13gd告訴我的厲害的漏水車站。
雖然有試過將管子比喻為植物,但這個是直接用植物去裝飾。佩服佩服。
如此有玩心的設計真的很少見呢,希望可以再多一點這類的設計。
處理例子3:有樂町線 有樂町站 「糸(絲)」
這樣神乎奇技的設計真的久違了。纖細如絲。
這種白色帶最近變得常見,將水管傾斜而非垂直都是最近慣用的手法。
這個設計有很多人都告訴過我。
謝謝!
例4: 都營淺草線 東日本橋站 「バラの小窓(玫瑰小窗)」
https://ekimore.tumblr.com/post/112680430092
在參加「漏水車站」導賞團時被告知的「漏水展覽」。
向大眾展示漏水的地方,而且還放了兩朵玫瑰花。
只有相片可能有點難懂,可以參考影片。
你又覺得那一種最有創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