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工程歷時四年、耗資13.4億的「活化翠屏河」計劃於上月完工。項目全長約一公里,設六個園景平台及七條跨河通道。《獨媒》記者周四(1月2日)走訪,使用河道休憩設施的市民不多,有少數市民與「下水水」拍照。多名觀塘居民稱臭味問題較過往有所改善,惟普遍認為逾13億造價過高,亦有市民稱河道兩旁綠化不足,難與韓國或日本的河道景點相提並論。
工程曾因沉降延誤三個月
2012年,政府提出「起動九龍東」計劃,當中包括將800米的敬業街明渠改造成「翠屏河」。2015年,時任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提出「親水文化及近水活動」,建議在排水規劃時加入「活化水體」概念。發展局於2019年向立法會申請「活化翠屏河」撥款,工程包括重鋪河道;安裝智能水閘以加強排洪能力;興建鳥桿、岩石池、生態牆等生態裝置;以及在河道兩旁加建行人道、六個園景平台及多條跨河行人通道。
不過計劃最終未能如南韓清溪川般,容許市民接觸水面,渠務署當時解釋指敬業街明渠寬度不足,加上香港雨量高,故不能容許市民「親水」,署方當時指將在河道中心興建浮台,讓市民接近水面。
整個項目總預算達17億6,270萬元,於2019年11月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通過撥款,2020年7月開展工程。計劃原定在去年第三季完工,惟2022年1月偉業街一帶的地基因沉降超標而延誤工程。渠務署在上年8月陸續開放翠屏海濱、翠屏道和敬業里部分的水道,最後的敬業街部分亦在上月開放,最終造價為13億4,220萬元。
渠務署為慶祝國慶七十五周年,在沿敬業街一段翠屏河畔長廊設置75件不同造型的渠務KOL「下水水」的藝術裝置,供市民觀賞打卡,大部造型與中華文化相關,如十二生肖、熊貓、財神、《西遊記》及多個內地名勝。
《獨媒》記者周四(1月2日)走訪翠屏河,在河道兩旁的行人設施停留的市民不多,有少數市民與打卡裝置拍照。在敬業街一段的行人路仍有工程進行中,河道兩旁行人道上設有螢幕,但尚未運作。河水亦比較渾濁,河中有魚群、河面有裝置栽種植物。
多名居民指臭味有改善
住在觀塘月華街35年的陳先生指,活化後河道水質仍未改善,形容「啲水仲污糟」。他認為河道兩旁欄杆等設施欠清潔,衛生情況不理想。
居住在麗港城10年的曾女士則認為,工程後臭味較以往有明顯改善,同時工程後容許麗港城居民直接穿過河道到觀塘工業區,出入較以往方便。同於麗港城居住的陳先生,則㩦同愛狗到河道兩旁散步。他形容翠屏河整體環境美觀,而過往被稱「臭渠」的翠屏河現在只聞到少許臭味,比想像中好。
不過陳先生對造價逾13億「好貴」,建議香港仿效美國成立監管政府的機構,現時「審計署都唔夠,審計署冇efficiency(效率),冇(運用)最大效益去洗呢筆錢。」
60歲的陳小姐在觀塘居住逾50年,她同指活化後臭味有所減少,惟亦認為造價不合理,「而家政府做親呢啲嘢我都覺得係浪費嘅,唔需要咁多錢,尤其而家政府財赤,其實有啲係唔需要嘅。」她認為政府應該削減工程成本而非削減長者福利。
有市民打卡指「下水水」造型可愛但河道欠特色
對於打卡裝置,在觀塘區工作一年的馮先生指政府欠缺宣傳、打卡裝置吸引力不足,沒有市民會特意前來打卡,「嗰啲熊貓仲可以打下卡,呢啲就唔太吸引」,認為屬浪費資源。
與全部「下水水」打卡的市民鄧小姐則認為打卡裝置造型可愛,休憩環境美觀,但對比起日、韓的同類「河畔城市」,她直言翠屏河「一定冇日本嗰啲吸引」。她指原因在於翠屏河環境綠化一般,周邊是工廈及公路,亦不同於日本整段河道栽種同一種植物,「會一致啲、靚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