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盛夏心肌梗塞致死率高!醫:嚴防酷暑小心「這些」徵兆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06月24日14:22 • 發布於 06月24日10:05 • 邱玉珍

端午過後,全台正式進入夏天,動輒攝氏30多度的高溫不僅讓人吃不消,「心臟」也受不了。心臟科醫師床臨床觀察發現,高溫對健康危害相當大,特別是三高患者夏天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相當高,且致死率高。醫師提醒,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炎夏更要注意水分補充,如果尿液顏色偏深黃色,表示體內水分不足,應盡快補充水分或電解質飲品,以免引發心臟危機。

心血管疾病始終位居國人10大死因中第2名,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雖然天氣冷對於心臟血管傷害較為明顯,但是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表示,不管冬天還是夏天都會好發心血管疾病,只是誘發機轉不一樣。他分享臨床經驗,夏天出現心肌梗塞的人數並不亞於冬季,因此本身為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炎炎夏日除了預防中暑之外,更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為什麼夏天心肌梗塞風險高?

至於夏天為何容易發生心肌梗塞?張釗監分析原因,夏天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

根據國內外的流行病學研究,冬季確實是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但當夏季氣溫特別高的時候,因急性冠心症而至急診的人數跟冬天差不多。研究更發現,當氣溫超過30℃時,發生急性冠心症的風險會漸漸升高。更值得注意的是,當溫度超過31.5℃,風險會增加近3成。

國外有研究更指出,溫度每上升1℃,整體的死亡風險會增加3%,如果病人同時伴隨高齡或糖尿病,更會提升高溫引發冠心病而死亡的風險。張釗監強調,天熱汗水流失多、蒸發快,若未及時補充水分,會造成體內因缺水而增加血液黏稠度,提高血栓風險,進而導致心肌梗塞。

夏天血液黏稠 增加血栓風險

此外,夏天排汗過多,會使體內的鈉及鉀離子不平衡,影響心肌收縮,提高心臟病發作風險。張釗監分享臨床案例,55歲的陳先生是標準上班族,最近天氣炎熱,偶爾感到呼吸喘、甚至出現胸悶等症狀,稍稍拍拍胸脯、休息約一分鐘就有改善,因此自覺體健的不以為意,只以為是過胖造成。

不料,日前他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幾近暈厥,同事急忙打119,119抵達現場時,陳先生已心肺功能停止,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立即現場以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施予電擊。經過二次電擊才恢復心跳呼吸,就近急送國泰醫院急診室,於送往醫院途中,救護車上再度電擊兩次。

到急診室後,經過連串醫療處置後,終於順利恢復心跳呼吸。急診醫師判斷心電圖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刻會診心臟科醫師,並啟動心臟心導管小組,為陳先生實施緊急心導管治療進行支架置放術,經過冠心症救護團隊的適當醫療處置後,患者恢復健康返回職場工作。

心肌梗塞發作前有哪些前兆?

美國心臟協會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的民眾,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在陰涼處適當休息以避免熱傷害,並多補充水分,遵循醫囑服藥。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則提醒民眾,夏天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若發生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千萬別以為是「高溫」引起的症狀,最好盡速到醫院就診,以免錯失治療時機。多數的心肌梗塞在發作前一個月內,身體會出現以下徵兆:

  • 胸部悶悶痛痛的,感覺喘不過氣。
  • 感覺胸口被重物壓住,但說不出正確痛點。
  • 不明原因的上腹痛、牙痛、喉嚨痛,或是左肩膀、左背、左手臂、左手肘、下巴、背部任何一個地方感覺痠麻痛(輻射性疼痛)。
  • 呼吸變得短促。
  • 噁心想吐。
  • 覺得頭昏腦脹或是暈暈的、意識不清。
  • 冒冷汗。
  • 臉色變得蒼白。
  • 女性常以疲倦、失眠、焦慮等非心臟相關症狀出現。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

參考資料:國民健康署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