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劉青雲、谷祖琳、蘇文濤主演的電影《爸爸》,改編自2010年「荃灣享和街弒母殺妹案」。戲中谷祖琳飾演被兒子殺害的媽媽,而曾經在現實中經過至親因情緒病而自殺的她,直言看著劉青雲在演出時,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我真的很驚嘆,為什麼他憑一個演員的幻想,就可以到一個這麼精準的狀態?」而導演翁子光想透過電影表達,有時在發生大悲劇後,未必一定會哭哭啼啼,他希望大家多關注精神病患者和其家人。
媽媽的角色
谷祖琳在戲中與較年長的劉青雲結婚、生兒育女,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但角色的背後卻原來有套悲劇在發生。導演翁子光認為,谷祖琳就正正有著戲中媽媽的特質,能夠增加觀眾的投入度。
翁子光:「這世界很多事是有緣份的,很久以前,當時我有一部戲叫《踏血尋梅》上畫時,小谷託人聯絡我,表示手上有些故事,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創作。不過當然我們都非常疏懶,輾轉間拖拖拉拉,到現在那個創作仍未成功。到這部電影《爸爸》開始找演員時,我想到媽媽的角色很適合小谷。因為這角色是很堅強,不是一個千金小姐或在富裕之家中長大,她的生活有很多困難,但又很獨立。同一時間,她與劉青雲之間的愛情部分,又讓觀眾覺得很有吸引力。她有嫵媚的一面,對這個男人來說,是一份會開花的浪漫愛情,而到我拍《爸爸》時,她的年齡演一個媽媽亦沒問題,做媽媽的部分時,又有她的溫厚和特質。」
自身經歷
谷祖琳在戲中與女兒被患思覺失調的兒子所殺,但其實她的角色在死前一刻都一直活在幸福之中。現實中,小谷的親人亦曾疑受情緒困擾而輕生;因此2009年小谷與谷德昭加入思覺基金,以幫助更多同路人。
谷祖琳:「拍攝前有一兩天有掙扎過,但我掙扎那一刻已知道是多餘的。因為我真的對這事很了解,那掙扎是我知自己要面對的事,我自己是思覺基金的要員之一,所以我對這病有較多的認識,碰巧這事件是源於這個病,所以我對這事特別有感情。拍攝時,我看著永年(劉青雲的角色),真的好像看著我自己。我很同情這個人,我想其實我就好像他一樣,曾經有幾年也是完全一樣。有時候我會很感觸,但沒有很大的悲傷,然後發現我也這樣走過來。我真的很驚嘆,為什麼他(劉青雲)自己憑一個演員的幻想,就可以到一個這麼精準的狀態?我很同情永年,亦很同情我自己,但現在都過去了。」
角色原型人物
導演翁子光希望《爸爸》是講述一個家庭故事,而非「血腥大慘案」的電影,因此全片採用爸爸的敘事視角。在約10年前初步構思故事之時,經梁耀忠、翁靜晶認識原型人物簡先生,並在長時間交談中了解到當事人對整件事的感受。
翁子光:「我曾問劉青雲是否需要與那位爸爸見面,他認為不需要,因為覺得劇本已很完整,他能夠從中理解爸爸的心境,所以不需要接觸。我當時其實都有個想法,畢竟我找劉青雲演出時,那案件已發生接近10年,如果我再找那位爸爸,要他回憶這事,始終有點騷擾。而演員亦不想被某些事去困住、限制表演空間,他不是在演Steve Jobs或霍金,或一些大家知道他是怎樣的公眾人物。我們這部戲盡量不要太相似,否則觀眾會有太多想法,始終這部戲只是啟發自這案件,但不是完全來自這案件。」
電影訊息
一部電影帶出甚麼訊息,可能每個觀眾接收的都不同。導演翁子光藉《爸爸》帶出「悲劇角色」可以有著與眾人認知的不同反應,未必每個人都哭哭啼啼,很多時異常的平靜,可能更值得留意。
翁子光:「我只想表達的是,很多時候以為在一個大悲劇後,大家便會哭哭啼啼,但其實很多時真真正正遇上很大的痛苦時,你會不想面對,很想離開這裡,或整個人離開這世界,讓自己抽離,那種痛比純粹大哭大嚷的痛更痛,所以有人經歷這些事後想輕生。在戲內的那種痛苦,其實是合乎真實的,這種痛苦亦想給觀眾一種感覺是,不要忽視那些很平靜、家中曾經歷困難或有情緒問題的人,因為很多時平靜也很可怕。反而嚷著要生要死的,可能是爭取注意,要你安撫他。很多時那種痛苦是你看不見的,也很值得關注,特別因為這是一個精神病患。我們常常關注精神病患者,但他的家人呢?我們如何照顧有思覺失調症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人?這部戲提出了,精神病患者的家人也很值得我們關心,亦很值得我們尊重。」
(to be continued……)
Text & Interview:機 ︳Video & Photo:Hung ︳Subtitle:Joyce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