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徹中西:進一步 原醫道
【明報專訊】多年來推動中西醫合作,消除中醫和西醫的隔閡,總算有些成績,還可幸有很多人一起工作互相配合;也讓市民在中醫西醫之間的求診過程中,不至費時失事。
整體機理解釋中醫臟腑
多年來中西醫並教並學,無論在進修、研究、查找文獻之間,都有一點心得。因而在多年前寫成文章,解釋怎樣從現代醫學看通中醫學。由於中醫西醫格局、原則或層次不同,使中醫難以與現代醫學觀念脗合,實在可惜。回想以前提及中醫臟腑學術,總想以現代醫學的某一點代表中醫學說中的五臟,例如將中醫腎臟視為內分泌與下丘腦,將中醫脾臟說成為線粒體代表,還會為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等爭論。
10多年前,我嘗試開始解釋整個身體生理與臟腑關係,為了避開中文字既有思維而引致的誤解,我用英語書寫。不以身體某一點來代表某個中醫臟腑,而是用整體機理來解釋臟腑及身體機能。將中醫臟腑視為身體5個部門,每個部門由有很多單位組成,而當中機能產生的就是中醫所說的氣機。這樣,中醫與現代醫學的基礎知識不再大有分歧。
人體和疾病拆細 有違整體智慧
中醫常說,西醫將人體拆解成不同部分,不看整體整合;而中醫經過了這麼多世代後,也會將人體和疾病拆細化約,有違了中醫原本着重「整體」的智慧,例如現代中醫所講的肝,已不是古籍的深度原意。於是我希望藉着自己所了解,為中西醫結合成為一體而編寫「原醫道」。
現代醫學講解氣血陰陽
要照顧中醫和西醫兩個龐大的醫學知識庫,的確困難。但總希望多一點人認識這個路向,建立一個完整的醫學,可幫助更多人,不論中醫西醫,在治病之時能破謎團誤解,減少漏診。
為此,我寫了基礎中醫理論,以現代醫學講解氣血、陰陽等基礎中醫理論,希望中西醫都信服,不再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把西醫中醫共通一貫,使兩方醫學智慧相得益彰。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教授)
(既是西醫又是中醫,親筆分享中西醫學優劣同異)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