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造形大學 有種「都市美」 開放式藝術校園 利跨界交流
【明報專訊】日本第四大城名古屋,除了擁有許多戰國武家的文化遺產與歷史故事以外,給我的更深刻感受是其強烈的商業氣息。城市中林立着各種鋼筋水泥、玻璃帷幕的現代大樓,形成一片高聳的都市叢林,處處都是繁忙的商業氛圍。
只是,離開車站周圍密集的大樓區域,來到名古屋城與名城公園附近時,一座特別的建築物映入眼簾。由202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山本理顯設計、於2022年落成的名古屋造形大學,以嶄新獨特的姿態,坐落在這座城市的心臟地帶。鮮明的白色大屋頂量體與由預鑄混凝土板構成的白色方孔牆壁,隔着公園望去顯得格外壯觀,讓人不禁想立刻進到空間中,探索其中奧妙。
在一個恍似懸浮於空中、巨大的白色「屋頂」下,被稱為「藝術街」的廣場上,散落着各種形態的方形盒子建築。這些方盒子的功能多元而靈活:有些是學生的創作工作室,有些是精緻的小餐廳,有些是展示藝術品的藝廊,還有些是供交流討論的小教室,甚至有時轉變為銷售學生作品的小型商店。中央的大廣場更是一個多功能的活動場所,可以舉辦各類藝術及文化活動甚至是市集,期待成為名古屋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地標。這個地面廣場完全向公眾開放,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慕名而來的遊客,都能自由進入這個充滿創意的空間,親身感受學生們迸發的創作活力與藝術氛圍。
屋頂開孔、方孔營造光影變化
陽光透過大屋頂精心設計的開孔灑落,或是從無數小方格開口的白色牆壁穿透而入,創造出豐富的光影變化。不同高度的方盒子建築與錯落有致的戶外樓梯,為整個空間增添了層次與立體感,使人在其中穿行時,彷彿置身於一座充滿驚喜的現代白色小鎮,每轉過一個角落都能發現新的景致。
這座獨特的建築是伴隨着校區由愛知縣小牧市搬遷至名古屋市而誕生的。山本理顯在2018年擔任該大學校長後,便以此契機提出實現「都市美(CITY BEAUTIFUL)」的概念,建造一個能充分展現大學藝術活動精髓的核心場所。同時,學校也重組了學科結構,將原有的兩大學科整合為一,再細分為五大核心領域:美術表現領域涵蓋油畫、日本畫、雕刻等傳統純美術範疇;地域建築領域將建築與室內設計的概念拓展至環境與社區層面的思考;空間作法領域關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實用設計,從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到流行文化,鼓勵學生不僅考慮功能性,更要思考設計與周圍人們共存時,物品在空間裏的表現與意義;情報表現領域則專注於將抽象的數據資訊,轉化為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體驗,有效地傳達給受眾;而視覺表現領域則強調作品的敘事性及傳達性。
而新校舍的這棟建築物,就如這些含括着各分野的領域一般,散落卻也聚集着,看似分散卻又緊密相連。從屋頂量體中的教室或工房、討論室或是報告室,一直往下到最親近地面的空間則成了藝廊或是活動場所,甚至是大講堂。各個空間既是獨立個體,又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為五大領域之間的跨界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激發創新思維,同時也成為展示學生成果的完美舞台。
建築具「社會性」 簡練形式展理念
山本理顯的建築,很常以「社區」的尺度去做思考,模糊公共與私人領域的邊界,這讓他的作品多了許多「社會性」。也正如202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主席Alejandro Aravena所說:「未來的城市中,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是通過建築創造條件,增加人們相聚和互動的機會。山本用心地模糊了公共和私人領域之間的界限,為社區建設做出了超出其職責範圍的積極貢獻。」筆者認為,除了過往如公立函館未來大學、橫須賀美術館等幾件經典作品,名古屋造形大學的這個新校區也因為自身到訪的體驗,在空間裏來回走逛的過程中,感受着陽光與微風,看着學生們實際使用空間的姿態,看着居民們自由穿梭在大屋頂下,純白色量體空間的細膩收邊與點綴其中的綠植景觀,更能深刻感受到,山本理顯透過簡練明快的建築形式,展現着他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建築理念。
即將到來的7月,由山本理顯所設計的橫須賀美術館將舉辦他的個展,預計展出他這50年的設計活動,除了建築模型與圖則,也會剖析他的設計思想,這將是他在2024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後最大規模的建築展覽,有興趣的讀者不要錯過。
作者簡介:東京建築女子,駐點東京的女性建築師
文、圖:李昀蓁
設計:黃煒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