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DeepSeek係平地一聲雷,咁阿里通義係咪禾稈冚珍珠?」可以說,DeepSeek的出現,直接就激活了阿里雲以至整個阿里巴巴的re-rating。
「AI教母」李飛飛教授團隊只花幾個星期,用不到50 美元的成本,便訓練出一個媲美DeepSeek R1 的AI 推理模型,證明是可以平有平做。
雖然要再經由阿里雲確認(主動澄清?),是基於其通義Qwen2.5-32B-Instruct模型,再進行「特訓」。但計我話,其實不用分得那麼細。
就好似跑馬拉松,頭兩名選手因調換號碼布而被DQ,但在AI世界,兩者同樣是從「開源道」走出來。「蒸餾」就好似策略上一路守住第二,到衝線前最後一圈至抽出過頭。
簡單數學,阿里雲假如有雙位增速,就算保守計下限10%,2025財年營收會在1,100至1,200億之間。按9至10倍市銷率P/S計算,對應數字是10,000億左右,阿里190億總股本,粗略即是值每股50幾元。
DeepSeek出現後,阿里已升近40元,除了反映歸入阿里雲的通義,也計入數據中心業務。如果股價再上,變相阿里雲其他業務等於是「免費」?無可能吧。(題外話其實阿里雲都有個李飛飛,男的,但做database)
在阿里雲收入預期增加及估值提升的雙重效應下,預料大行會陸續重手加目標價,大膽假設SOTP好快值200元。如果唔到價,可能只有spin-off才能直接體現到最新的AI業務價值。
股市最新升勢是由人工智能動能推動,科技板塊與其他板塊呈現明顯分歧,而且預計短期內動能將持續,只因環球投資者仍偏向輕倉,未顯現出animal spirit。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非人工智能和非科技股表現,分歧都幾明顯,反映市場尚未出現真正的beta推升市。恒指強勢主要受人工智能,科技相關股份推動。
DeepSeek推出成本效益卓越的大型語言模型(LLMs),其表現可媲美Google、Open AI及Meta等領先企業的模型,但成本大幅降低,引發了新的投資邏輯。
在經歷長期uninvested或underweight後,中美競爭已從貿易、關稅擴展至高端製造。投資者開始重新評估中國在科技及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價值。
中國已展示出,人工智能應用未必需要巨額投資,即使在高端GPU供應受限的情況下,能跟上並可能收窄,長遠甚至消除東西差距的能力。
同時,憑藉其龐大工程師人才儲備、數據可用性、在社交網絡及電商領域成熟的生態系統,以及潛在的政府支持下,推動更快速應用。
近期環球投資者中可見到這種思維轉變,而且今次可能更加持久,推動更多基本面投資邏輯,而非近年相當短癮的政府刺激投機炒作。
年初至今南向資金淨流入達170億美元,資金高度集中於資訊科技板塊,日均淨流入從2024年的4.2億美元,倍增至8.81億美元。
眼見南向資金不斷加倉,外資被動基金仍有追落後。很多大型環球長線基金仍持顯著低配,而且年初至今「唔夠貨」的幅度進一步擴大。
由於農曆新年假期交易天數較少,加上A股交易渠道所限(透過滬深港通或QFII),外資對A股的低配情況可能比想像中更嚴重。
總言之,上述提到的分歧短期內將持續,因通縮繼續拖累消費及其他傳統非科技板塊。相反,人工智能、機器人及電動車等領域的最新突破,可能推動政策保持資本開支擴張。
令兌衷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
密切留意BossMind動向!立即C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