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角、長沙灣上班族經常被問:「 你好似從來唔使換衫 」,其實不是品味差,而是深明每朝返工都是一場戰爭,穿得美又有何意義,但 心理學 角度告訴你,愈是糟糕的生活,愈需要扮靚!
在「 金鐘、中環 」上班族每朝都會「 戰鬥格 」上陣,俐落時尚的行政形象早已是香港人心目中的經典。然而一提到「 荔枝角、長沙灣」,在時尚領域中尤如形成衝突,香港人就是根心蒂固覺得中環返工是白領,工廠區返工就是藍領,着得幾靚都撇唔走陣味,最近連登還有一個熱門話題,讓大家講下「不好做」的工作有什麼特徵,劈頭第一句便是,工作地點在荔枝角、葵興,工作地點本身已經是原罪,還有什麼心情打扮呢。
從眾心理學與框架效應:唔想煩
穿衣服的確是要以自己舒服為主,批評在工廠區上班的人不會打扮,他們可能會覺得你不懂民間疫苦,反問你有感受過夏天30度高溫在路又窄,人又多的工廠區趕上班的日常嗎?(有,筆者真的有)既然大家都覺得自己是藍領,就不要跳出這個藍領的框框,在心理學角度中,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是一種認知偏差,人會輕易困在過往的框架之中,認為大多數人的說法是理想當然。
而加上從眾心理,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標奇立異,當人人都當自己是藍領,便甘願做藍領,見到天天走在同一道路返工的人,個個打扮普通,便更不會想脫離群眾,久而久之,工廠區上班的人,不僅打扮雷同,還天天帶着同款的臉————一臉怨氣。
目的感:愈是糟糕,愈要扮靚
你說返工廠區天天似戰爭,還有什麼心情扮靚,告訴你,要是沒有戰爭,當年時尚也不會變革。五十年代,剛結束二戰雖然民生依然困苦,但因為大家都希望重捨生活的憧憬,經典的Dior「New Look」才因而出現。所以愈是過得不好,愈是要打扮,心理學角度,人活着不能沒有「目的感」,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 Stephanie Hooker 指出, 缺乏對生活的「目的感」讓人茫然無措,即便你天天工作忙碌,你也不會找尋到人生意義。
說「我熱愛工作」,這句話怎麼聽也是個謊言,不熱愛但也無法不工作,這就是生存的無奈,但不如問問自己生活還有什麼值得憧景的,可能是一支好看的唇膏,或是一條漂漂亮亮的裙子,這些簡單的小確辛反面能增加生活的「目的感」,讓你不致生病。
穿得好看是一種正能量?
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與丹麥心理學家卡爾·蘭格(Carl Lange)曾經都發表過相同的情緒理論,後人稱之為「詹姆斯-蘭格理論」(James–Lange theory),他們認為人的情緒是因行為而成的,即人不是因為傷心而哭,開心而笑,相反會因為笑而感到幸福。(雖然有人亦對這個理謝提出反駁,但我們姑且就當這個理論正確),於是根據這個理論延伸,當我們想要開心不妨試試大笑,或是做一些讓我們能夠開心的事情。
如果你的工作很忙碌,又或是人多車多的工作地點讓你失去生活的動力,不妨去尋找別樣的生活目的,例如打扮得靚靚地去上班,返工好慘,但只少我仲可以選擇靚住地返工。
黃偉文在《潮騷》一書提到自己曾經有段時間住在二百呎的單位,他還是把位置硬擠出來放靚鞋,就算生活再糟糕,或許望住靚鞋就可以令自己稍稍開心一點。他是這樣說的:擁有「多餘」的東西,不㖖為一種美好生活的象徵。所以,不要被一種生活的苦難佔據你整個人生,找點「多餘」的事情,而這件事或許就是上班前穿條靚裙,好好打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