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人工智能與我們的距離】FindDoc創辦人伍俊彥:AI讓醫患溝通更精準

Marie Claire HK

更新於 2023年05月30日04:31 • 發布於 2023年05月30日01:30 • Monica Ng

當我們以為這世代對科技應用的接受度經已夠高,然而習慣之所以成為習慣,也許就是我們沒有想過「原來真的可以不一樣」。就如在網上購物和進行各項預約已成日常,看醫生掛號卻往往還要用最傳統的方式,打電話到診所由護士手動安排時間——更不用說網上遙距視像診症。疫情固然推進了這方面的科技應用,但過程絕非一蹴而就。「要改變既有習慣行為,需要時間。」FindDoc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伍俊彥(Ivan)如是說。

FindDoc Ivan Ng
FindDoc Ivan Ng

醫療數據新世代

FindDoc是一個集醫生名冊(現已有超過7,500位醫生的資訊)、網上預約服務和健康知識內容分享於一身的網上平台,「我們成立之初只是想整理出一份較全面的網上醫生名冊,方便病患按需要搜尋。」香港法律對於醫生賣廣告的規管非常嚴謹,誰是「良醫」一般都是靠口耳相傳,而且家庭醫生一般都已足夠應付平日的傷風感冒。然而生命無常,若突然遇上棘手疾病,「即使求問親友,亦無法保證人人都能即時介紹合適醫生。」Ivan正是由於身邊好友曾遇上這類事故,朋友父親因無法及時獲得治療而離世,激發他要設法將醫療資訊變得更公開流通。 在FindDoc的網上醫生名冊發展逐漸成形的同時,Ivan亦從大數據中發現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搜尋習慣。「名冊是在2012年推出的,用戶起初都是以搜尋醫生名字為主,想要獲得地址、電話、診症時間等資訊,就像用openrice。」後來到2016至2019年左右,Ivan和團隊察覺到用戶會以病徵等作為搜尋關鍵詞,「有時是用戶在看完醫生後,想要了解病情更多。於是我們就開始在平台上分享一些健康資訊,現在這方面的內容已更具規模,至今已有300多篇醫生專訪、600多條短片。」他特別指出,短片內容已漸成主流,特別是對於年長用戶而言。「相同的資訊,除了在Google搜尋,也有很多用戶會直接在YouTube搜尋,長者尤甚。與其搜出一篇維基文章,他們認為不如看一段短片更易消化吸收。」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FindDoc (@finddochk)

FindDoc也為私營醫療機構提供網上視像診症的技術支援。2020年疫情來襲,網上診症的討論聲音開始增多,然而Ivan卻表示在疫情初期,大眾對這種診症方式的接受度其實並不高。「香港人對新科技應用,普遍都需要時間消化。」直至2021、2022年,數波疫情帶來更多更大的影響,市民對親身看醫生更猶豫,個別診所也對應診者實施更多限制,網上診症的需求因此大幅上升。「我們察覺到用戶的行為有所改變,對網上診症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就像最近新冠感染數字微升但個案不算多,不過由於行為習慣已然形成,所以也有不少人選擇網上看醫生。」

FindDoc
FindDoc

人工智能會生成一些健康貼士,並建議病人向醫生進行哪些提問,令兩者之間的溝通更精準。

FindDoc團隊未來計劃進一步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醫患雙方的溝通效能。「以有些病人每天自行記錄的血壓、血糖等數據為例,當他們將這些維生指數上傳至雲端,人工智能就可以生成一些健康貼士,並建議病人向醫生進行哪些提問,令兩者之間的溝通更精準。」加快行政效率、提供視像診症技術方案、協助醫患有效溝通,種種技術應用,「都是為了讓醫生能有更多時間深入了解病人。」 [caption id="attachment_163006" align="alignnone" width="500"]

by Midjourney[/caption] Text: Monica Ng Photo courtesy of Ivan Ng

人工智能與我們的距離

AI是敵還是友 | STP Platform總監霍露明:重點是要將自己upgrade理財更簡單極速 | Planto創辦人劉于嘉:AI已改變金融業思維模式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