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導演趙崇基:兩個時代 兩段人生

on.cc 東網

更新於 2018年06月12日11:00 • 發布於 2018年06月12日11:00 • on.cc 東網
趙崇基的創作一直都富有社會意識,與香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創作以外,他近年亦在大學擔任講師,多了與年輕人接觸的機會。
趙崇基的創作一直都富有社會意識,與香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創作以外,他近年亦在大學擔任講師,多了與年輕人接觸的機會。
面對自己的疑問,趙崇基花了幾年時間進行資料搜集。
面對自己的疑問,趙崇基花了幾年時間進行資料搜集。
曾出演《n+n》的楊秀卓,今次演出捍衞家園的角色。
曾出演《n+n》的楊秀卓,今次演出捍衞家園的角色。
2019年的故事和人物均參照了香港近年的真實事件。
2019年的故事和人物均參照了香港近年的真實事件。
電影中振民受家人和老師影響,投身反英抗暴的行列。
電影中振民受家人和老師影響,投身反英抗暴的行列。
麗華為了愛情,在不知不覺間捲入了漩渦。
麗華為了愛情,在不知不覺間捲入了漩渦。
雖然兩個時代的社會運動在本質上截然不同,但當中亦有似曾相識的地方。
雖然兩個時代的社會運動在本質上截然不同,但當中亦有似曾相識的地方。
游學修飾演的一航與現今年輕人一樣,在失敗過後感到絕望。
游學修飾演的一航與現今年輕人一樣,在失敗過後感到絕望。
重現60年代街景的難度頗高,因此導演嘗試採用黑白攝影,減少「穿崩」場面。
重現60年代街景的難度頗高,因此導演嘗試採用黑白攝影,減少「穿崩」場面。
電影的基調悲觀,但趙崇基卻希望展現一種積極的悲觀主義。
電影的基調悲觀,但趙崇基卻希望展現一種積極的悲觀主義。
電影藉着多位年輕人捍衞農夫家園的經歷,展現在當今社會彌漫的無力感。
電影藉着多位年輕人捍衞農夫家園的經歷,展現在當今社會彌漫的無力感。

攜手保護農民家園、以藝術創作寄意、在獅子山高舉旗幟……不論是哪個時代和地方,只要有不平等、不公義的情況,就會有人為了自由和夢想發聲,捍衞自己心愛的土地。就像早前在大阪亞洲電影節獲得最優秀作品賞的電影《中英街1號》,導演趙崇基就透過兩個年代的社會運動,展現兩代香港人對社會問題的不同反應,探討時代與年輕人之間的關係。

「每一位導演,不論是拍甚麼類型的電影,都難免與社會拉上關係,縱使不是聚焦社會問題,甚至是一齣喜劇,當中亦總有來自社會的元素,有這個地方的血脈。」由《沙甸魚殺人事件》到《三個受傷的警察》,以至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論壇單元的《天有眼》,過去20多年,趙崇基的創作一直都富有社會意識,與香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描繪這個城市在不同時代的獨有面貌,他說:「我認為所謂本土電影,就是生於斯,長於斯,把自己對這個地方的感受投射到創作之中。其實過去一直有人邀請我到內地創作,而數年前的《我的男男男男朋友》就是一個北京愛情故事,但我認為沒有在當地生活的經驗,是無法準確捕捉該社會的狀況,因此對未試過在內地生活的我來說,始終很難明白當地人的愛情觀。相反,我在香港長大,了解這裏的生活,明白香港人對愛情的睇法,相對容易呈現社會原貌,而這亦驅使了我繼續留在香港創作。」

8年前,趙崇基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一位曾經歷67暴動的人,成為了拍攝《中英街1號》的起點。1967年8月,當年只有16歲的石中英,與同學印製傳單後,在帶回學校途中被警察搜到,最終被判入赤柱,做了一年YP仔(Young Prisoner),這段往事令他久久未能忘懷,因此希望可以把這段歷史拍成電影,讓更多人追尋當中的真相,但這個主意卻令趙崇基心生疑問,他說:「到底甚麼才是真相?站在不同立場,又會否有不同的真相?掌權者與人民,寫的歷史和看的真相,又是否一樣?」

面對自己的疑問,趙崇基與編劇謝傲霜花了幾年時間,接觸當年自願和非自願捲入事件的YP仔、警察、左派人士,與及對這段歷史有研究的文化人和學者,甚至走進了部分歷史現場,盡量還原當年的情況,最終創作了《中英街1號》這個以沙頭角中英邊界為背景的劇本。

趙崇基解釋:「《中英街1號》不是一部記錄片,而是一個關於香港的故事,我們把故事分成兩個部分,在記錄歷史之餘,亦創作了一段發生在2019年的故事,講述多位年輕人在面對社會不景和不公義時,如何表達自己的聲音,以及展現他們對土地的愛。雖然1967年發生的事,與近年的社會運動在本質上截然不同,但當中亦有似曾相識的地方,希望觀眾可以借古鑑今,反思以往的行為和想法,這樣歷史才沒有白過。」

電影中1967年的部分,導演特別設計了4個不同背景、立場和想法的角色,當中有受家人和老師影響,投身反英抗暴的振民、為了愛情,不知不覺間捲入了漩渦的麗華、屬於資產階級的子豪,以及偷渡來港,卻無法逃離政治的永權,透過4人的各種經歷和行動,從不同角度呈現當時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另外,由於製作成本有限,要重現60年代街景難度頗高,因此導演嘗試採用黑白攝影,減少「穿崩」場面,而最終這亦成了一種象徵意義,以不同層次的黑白,展現社會的極端狀態。

至於2019年的部分,故事和人物則參照了香港近年的真實事件,藉着多位年輕人捍衞農夫家園的經歷,展現在當今社會彌漫的無力感,他說:「創作以外,我近年開始在大學擔任講師,因此亦多了機會與年輕人接觸,發現他們對香港當下的情況,以至自己的將來均感到無力和絕望,認為做甚麼都無法改變現狀。學生以外,社會上大部分人其實都一樣,不同立場和處境都有一種無力感,因此這部電影亦充斥着這種社會氣氛。」

雖然電影的基調悲觀,但趙崇基卻希望展現一種積整的悲觀主義,他說:「即便如何失落,生活還是要過,最重要是能夠本着良知,積極地過往後的人生,因為你永遠都不會知道機會會在何時出現,正如電影中游學修飾演的一航,絕望過後亦有所『行動』,依照自己的良知和原則,在擅長的範疇和領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以是創作音樂,也可以是拍攝短片,甚至是撰寫文章,每個行動都會造就更美好的社會。」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