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來論】 「明辨(性)思考」還是「批判(性)思考」?

星島日報

更新於 2021年01月10日19:47 • 發布於 2021年01月10日19:00

最近教育局在「通識教育科(中四至中六)課程檢視專責委員會」建議的基礎上,為「通識科」動了手術,既接受了部分建議,也有新措施,這個決定引起一些爭議是無可避免的。一個教師團體對政府的改革措施批評得非常厲害,引起我對爭議的進一步關注,並意外發現該團體繼續使用Critical Thinking(CT)的錯誤翻譯「批判思考」。

看到該團體發布關於通識科改革問卷調查結果的新聞稿和相關文件,赫然發現問卷其中一題是關於「批判思考能力」的。令我困惑的是,為何時至二○二○年十二月居然還沿用這個備受批評的錯譯? 二○一四年十二月時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回應葉劉淑儀議員和其他人士對這個的錯譯的多番批評時,以書面宣布「教育局……同意採用『明辨性思考』作為『Critical Thinking』的中譯」。 二○一五年版本的《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也指出, 從二○一五年開始,中學開始採用「明辨式思維」替代 「批判性思維」。我曾向該團體一位高層代表性人物求教,為甚麼在五、六年後這問卷還沿用錯譯,想不到他說自己不知道有「明辨(性)思考」這回事!難道該團體和教通識科的中學教師不知道嗎?是教育局失職,沒有傳達局方的指示?還是該團體對這個錯譯情有獨鍾?大家要知道,這個錯譯是具有嚴重的誤導性的。

假如我是中學教師,教導學生正確的思考態度,以及分析、辨別事物的方法之前,必須為「批判(性)思考」這個詞彙打防疫針,明確告訴學生不要望文生義,而誤以為通識科鼓勵他們對所有事物加以批評、批判。作為思考教育課題,CT是中性的,它的真義就是學習如何用審慎的思考態度和合適的分辨方法,從而得出最符合客觀事實的認定或決定。假如學生問,既然目的不是要批評批判,那為何要採用一個有高度誤導性的名稱?在二○一四-二○一五年前,我可以說,那可是教育局和它下面課程委員會給出的錯譯,我也沒辦法。可是,在二○一五年後,我們就不能再把使用錯譯的責任推給教育局了。繼續使用「批判(性)思考」一詞的通識科教師如何為學生「解畫」,我倒是很想知道。

透過通識科培訓高中生慎思明辨的能力、融會貫通不同領域知識的能力,以及養成謙虛好學、與人為善的態度,都有利於他們在大學期間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這些能力和態度,也有利於他們大學畢業後在社會上工作與處事。可是,假如高中教師沒有為錯譯打防疫針,學生對「批判(性)思考」望文生義就以為就是要批評、批判,那就是遭教壞了,適得其反。我就曾經在一個學生論壇上指出「批判思考」是錯譯,CT正確的稱謂是「慎思明辨」,而嶺大其中一門必修課 CT 的中文名稱也自二○一五年開始撥亂反正。一位學生說社會上有很多事情值得批判,所以CT稱為批判思考也很恰當啊。他要麼就是學藝不精,不知道社會事情是否值得批判,跟CT的正確稱謂並沒有相關性,前者不能作為支持後者的理由;要麼就是知道自己立論錯誤,但奢望模糊過關,那是道德和態度的問題。

高中通識科教得好不好,跟大學有直接的關係,因為八所公立大學都按教育局的要求都把它列為本科生的入學要求。可是,大學本科生的學習成績和其他重要品質跟通識科的成績是否有關係,有什麽關係,目前好像沒有多少研究。假如通識科對於慎思明辨和融會貫通不同領域知識的能力沒有裨益,甚至養成自大狂妄、胡亂批評、批判,那是害了學生。使用一個誤導性的稱謂而害了學生,一個也太多。

論通識科改革系列之一

鄭國漢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