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今年第四季提交俗稱「垃圾徵費」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草案予立法會審議,預計最快2020年實行。為配合垃圾徵費,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於2015年起資助團體舉辦社區參與項目,模擬垃圾徵費,但在已完成的項目之中,減廢量只多了約一成,比預期減廢量兩成或以上低。有參加模擬垃圾徵費計劃的住戶表示,若日後正式落實徵費,會考慮從源頭減廢。
記者 李雨夢
環保署指,自2015年至今已資助逾7,500萬元予80個項目,涉及超過700個住宅屋苑、單幢式樓宇、鄉郊、工商業樓宇及公共機構和社區服務單位。當中有30個項目已完成,整體減廢量約10%,回收量增加約20%,比政府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中提及根據外地經驗,實施徵費後能減少廢物量達兩成或以上為低。
安榮社會服務中心獲得約258萬元撥款,分別於西營盤及上水兩個地區推行廢物收費社區教育計劃,兩項計劃都已經完成。居於上水區的四人家庭住戶李先生參與了模擬垃圾徵費計劃,現時政府共設計了9種容量的指定垃圾袋,分別為3、5、10、15、20、35、50、75及100公升,李先生一家每日大約使用1個20公升的指定垃圾袋,按每公升收費0.11元計,20公升的膠袋收費2.2元,每個月須繳交的垃圾收費約66元,「呢個價錢都可以接受,如果80蚊以上就覺得太貴。第時真係落實徵費,都會考慮買少啲無謂嘢」。他說現時主要的家居垃圾為廚餘及各類型包裝,在參與計劃前,所有垃圾會扔在同一膠袋裏,參與計劃後回收意識提高了,「會將膠、紙呢啲真係拎去回收」。
安榮社會服務中心項目主任張啟昕指,上水區的試驗計劃約有100住戶及50商戶參與,回收量有所上升,「見到塑膠同玻璃嘅回收量係明顯有上升,我諗呢個計劃主要嘅成效係令參與者知悉垃圾徵費計劃嘅目的、對政策會知多啲詳情,同埋回收意識真係有提高,真係可以實踐到」,但無法看見垃圾量有明顯下降,「我諗都同唐樓區域比較難搵回收設施有關,唔似屋苑會有物業管理公司去管理,覺得非常唔方便,同埋又可能對於街邊回收桶唔信任,令到最後無做回收個步驟」。
另一有參與模擬垃圾徵費計劃的世界綠色組織共展開5個項目,分別於屋苑、商場、中學、街市、商業樓宇試行模擬垃圾徵費,負責的高級政策倡議及項目經理黃俊賢表示,整體的減廢量只多了約一成,回收量約兩成,對於是次試驗計劃未能達到兩成以上的減廢量,黃認為因不涉及真正收費,故成效有一定局限,「我諗呢個係先天性限制,如果真正落實徵費,效果會強啲。想2022年減廢4成,除咗垃圾收費之外,要加強返回收同埋鼓勵人源頭減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