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運動

【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69):「以弱勝強」的心理啟示

體路 Sportsroad

發布於 2023年07月05日01:22

【體路專欄】在今年的NBA季後賽,熱火一而再再而三令球評家大跌眼鏡,以八號種子身份上演「黑八」淘汰東岸一號種子的公鹿。其後,甚至在《ESPN》預測熱火只有3%的晉級機率下,成功擊敗塞爾特人贏下東岸冠軍。雖然最終在總決賽不敵金塊無緣總冠軍,但他們一路上「以弱勝強」,成為歷史上第二支打進總決賽的八號種子球隊,相當振奮人心。在運動世界中,「爆冷」偶有發生,這亦為運動比賽增添不少趣味性,而當中又有什麼心理因素促使「以弱勝強」的發生呢?

「Underdog」這一詞是指那些處於競爭劣勢、不被看好的人或隊伍。這個標籤可以有褒貶兩義,從心理角度來看,它卻具有著巨大的潛力。從負面角度看,這個標籤可以為失敗提供現成的藉口,讓運動員覺得輸掉比賽也是人之常情,促使維持現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而多年來,這個標籤確實束縛了不少優秀的運動員和隊伍。而從正面激勵的角度看,「underdog mentality」可以被視為一種不畏強權的態度,只要有足夠的自信心作為支撐,就可以發揮巨大的效能(Kremer & Moran, 2012)。Nurmohamed (2020)的研究就發現當Underdog意識到別人對自己抱有的期望較低,且這些觀察者被視為不太可信時,他們會極度渴望證明別人出錯,並將其轉化成動力及提高表現。最近一項質性研究調查了電競選手成功的心理要素,結果亦發現「underdog mentality」是最常被提及能促成好表現的態度之一,因為它讓選手們能無後顧之憂地冒著經估算過的風險,採取具侵略性和較進取的打法(Poulus et al., 2022)。

筆者在香港和美國為大學生運動員提供運動心理咨詢時,不少運動員都指出當他們處於排名或名氣較低的一方時,便能遇強愈強;但當對上較弱的對手時,他們便會認為自己「應該」擊敗對方,反而打得綁手綁腳,甚至輸掉比賽。Weinberg和他的研究團隊(2017)訪問了一些高水平的網球運動員,發現他們在比賽中的心理韌性會受其對手(如排名)和壓力(如對比賽結果的憂慮)的感知所影響。當中一位球員指出:「如果我輸給一個比我差的人,人們便會開始討論……外部壓力可能會擊倒我,使我變得心理脆弱。」另一位球員補充道:「我從不想輸給我應該擊敗的人……當對手比我強很多時,我更容易表現出心理韌性,我沒有什麼可以輸,只管一點點地奮鬥,然後一分一分的邁向勝利。」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和例子可見,期望(expectation)似乎是不少「以弱勝強」個案的始作俑者。強的一方認為自己「應該」擊敗對手,對比賽的體驗和結果有著強烈的預想;相反,弱的一方不受別人的期望限制,甚至想將其預想推翻。而正所謂「波係圓嘅」,運動比賽千變萬化,實在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影響比賽過程(如:天氣、裁判判決、對手表現等)。當運動員的期望與現實不符時,這往往會產生焦慮、沮喪,甚至沒建設性的自責,並且引發對失敗的恐懼感。因此在運動比賽中,運動員愈不受期望束縛,便愈能發揮理想的表現。

一套以正念(mindfulness)為藍本的強化運動表現訓練系統(Mindful Spor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MSPE)指出,期望的形成是建基於自身的執念(attachment)。執念可以理解為對事物好、壞、對、錯的基本信念,它可以形成頑固的期望。例如執著於輸給比自己排名低的對手是一件壞事的這個想法,很可能會衍生出「我一定要贏」的期望。這不僅是不實際,而且很容易引起壞表現與沮喪導致自責的這個惡性循環。要打破這個循環,這套訓練系統就提出運動員要先學習覺察、然後放下期望背後的執念,並嘗試接受事情的發生及比賽體驗的原狀。但是,接受不等同要喜歡當下所發生的(壞)事或意指放棄;接受實際上是一種賦權,因為它可以讓人們學會容許當下任何事情的發生,而不是對其擔憂的未來做出受情緒支配的反應,從而能夠做出準確的選擇來應對。

這樣的思維模式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而事實上,正正是透過運動員體驗自己的期望時,她才有機會了解執念對自己的影響,並學習放下它。故此,以下為讀者多提供數個應對「期望」的小技巧,以降低期望對個人運動表現的影響:

  • 嘗試將「我要」、「我應該」等字眼轉化為「我希望」、「我能夠」,這樣便能透過重組自我對話(self-talk)減少不實際的期望。
  • 反思並寫下比賽中自己能夠控制(如自己的打法和情緒)和不可控制的事物(如天氣和對手的表現),從而讓自己集中於比賽的過程而非結果。
  • 目標訂立是運動比賽重要的一環,但你可以試著視它為你的指南而非規條,這樣可免卻因未能達成目標而衍生出來的恐懼感。

參考文獻:
Kaufman, K. A., Glass, C. R., & Pineau, T. R. (2018). Mindful spor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Mental training for athletes and coach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Kremer, J., & Moran, A. P. (2012). Pure sport: Practical sport psychology. Routledge.
Nurmohamed, S. (2020). The underdog effect: When low expectations increase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63(4), 1106-1133.
Poulus, D. R., Coulter, T. J., Trotter, M. G., & Polman, R. (2022).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erceived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in elite esports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40(7), 742-753.
Weinberg, R., Butt, J., Mellano, K., & Harmsion, R. (2017). The stability of mental toughness across situations: Taking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8(3), 280-302.

文:江文皓 (Michael Kong)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會員
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斯伯勒分校應用運動心理學碩士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HKSSEP)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等)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
《體路Sportsroad》
屬於香港人的體育新聞平台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portsroad/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portsroad.hk/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