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我們談論一個空間,一個地方時,我們如何定義美的概念?-蒙彼利埃
在建築學中,「美」這一概念由優雅的形態和正確的比例所定義:材料、形狀、線條以及色彩的和諧組合構成富有美感的創意。但「美」還是一種超越了審美層面的、抽象的愉悅,能夠開啟了一個無法用語言解讀的、僅僅關於感受的世界。「美」可以是個體的體驗,也可以被外溢、擴展為一種集體體驗,並將理性與情感聯結起來。
▲《金色蝴蝶》(Papillon d’or)是一件雕塑性參數化裝置,靈感來自蝴蝶在空氣中的懸浮運動,如蝴蝶之美自由卻稍縱即逝。該裝置使用了金屬色鏡面乙烯基材料。
今年夏季,一年一度的的「生機建築節」(Festival des Architectures Vives)依然在法國蒙彼利埃舉辦,今年的主題是「美」。作為法國的第七大城市,蒙彼利埃不僅擁有古老的城區,也極具當代氣質。每到夏季,城市就會化身為建築師、設計師以及藝術家的「實驗室」,臨時性裝置四散其中,促使參觀者與城市中豐富的建築遺產進行互動。
▲ 建築節裝置四散在城市的古老庭院之中。
建築節將蒙彼利埃老城裡的庭院和私人宅邸的天井作為實驗空間,以其為背景呈現臨時性裝置;並通過修改場地的氣氛與用途,來證明臨時性的裝置/建築有能力喚醒一個休眠的物質遺產,從而賦予其當代性。今天,蒙彼利埃共有70多個此類庭院,但大多不會對參觀者開放。這也讓「免費參觀」的建築節更加具有吸引力。
▲ 建築節現場,人們與裝置親密互動。
本次建築節在提高人們對建築及其影響的認識之外,聚焦年輕建築師的創意,有11支富有創意的隊伍參與其中。每一件裝置都突出了年輕一代的理念,參展團隊將自身定位為狂歡者,呈現他們所發明、試驗和探索的當代環境設計,提供一種感官上的冒險,一種有別于傳統的視角。這些置於非凡庭院中的當代裝置也開啟了傳統建築和當代建築設施之間的時空對話。
▲ 獲得本次建築節評審團大獎的作品《轉化》,由Coralie Casanova與Thibaud Bronchart創作
來自法國巴黎的二人組Coralie Casanova與Thibaud Bronchart創作的《轉化》(Transformé)獲得了本次建築節的評審團大獎,他們開發了一種基於感受和情感來探索未知可能性的方法。這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但又激進的裝置,它質疑建築師對原材料的介入。「美」是建築與創意的成果,也是物質本身存在的、等待著被揭示的潛在力量。
▲ 珍珠、沙堆以及作為場景的庭院空間構成具有意義和情感體驗的研究。
該裝置由三個要素組成:一堆沙、一顆巨大的珍珠以及古跡建築的庭院——它們各自體現了物質轉化迴圈的不同階段。沙子,珍珠和庭院以特定的比例相互作用,在原始材料及其轉化後形成的物體之間進行對話,對比了物質在建築師陛下繪製出的形態與其由自然法則塑造的形態。裝置營造了一種冥想的氛圍,邀請遊客以其自身的角度來尋找其中之美。
▲ 葡萄牙藍彩瓷磚構成了富有地中海氣息的壁畫
穆羅工作室(Muro Atelier)位於里斯本,是由三位具有不同背景(葡萄牙、義大利和法國)的建築師組成。「muro」一詞在葡萄牙語和義大利語裡是「牆」的意思,它意味著一個基本的建築特徵。一堵牆可以同時是一個封閉的邊界、一個靜態的支撐或者是一扇通往自由之門。
▲ 藍色瓷磚和庭院這兩種具有歷史意義的物質在空間裡相會,產生的美感既融洽又形成反差。
該工作室設計的裝置由葡萄牙藍彩瓷磚(葡萄牙語:azulejo)構成壁畫,為庭院帶來一抹清新的藍色氣息。壁畫上的故事通過在院子裡走動慢慢地顯現出來,讓觀者可以在沉思中旅行。庭院與藍彩磁磚的相會,創造了一個整體的同質空間,也塑造了一種混合的美感。
▲ 裝置《每個人都很美》。
美無關年齡,無關性別,更加無關膚色。裝置《每個人都很美》(Everybody Is Beautiful)呈現了各異的生活場景:糕點師烘烤羊角麵包、酒店員工折疊床單、學生複習功課、退休老人侍弄花草……儘管在年齡、性別、膚色以及出身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他們都很美,因為他們用各自的方式、以其獨特的才能,為社會的繁榮做出貢獻。
▲ 我們應當相信,每個人都很美。而這種與外表無關的對「美」的定義,也是一種基於裝置本身含義而形成的共同文化。
這組裝置位於Baudon de Mauny酒店的庭院內,在透明的乙烯基上呈現人物剪影象徵了人類精神的純潔和美麗;經過切割的彩虹色薄膜可以根據照明和視角的改變從而產生顏色的變化——這也隱喻了每個旁觀者由於視角各異而產生的感知差異;抽象的輪廓則表明,評價一個人美麗與否,並不在於其外表,而在於其本質。
▲ 多條彩色線條在庭院裡交織出一個單一的多色流體結構
來自紐約的柯柏高等科學藝術聯盟學院(The 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Art, New York City)也帶著其獨特的創意參與到了此次建築節。透過半透明層和視覺上的排列技巧,展示非笛卡爾幾何和消失平面的知覺連續性。
▲ 裝置重新將庭院規劃為一個新的集體空間,利用庭院現有的出入口作為終點,通過設計新的行走動線促進人們親密的相會。
裝置揭示了一個蜿蜒穿過空間的表面的不斷變化。它將多條彩色線條交織成一個單一的多色流體結構。參觀者將其視為一個連續的邊界,當他們身處在庭院中央時,他們會意識到這是分離的表面,或者看到其他參觀者模糊的身影。
▲ 吐出塑膠的魚,仿佛在將人類扔進海洋的垃圾還給我們。
建築師、設計師朱利安·普雷西(Julien Plessis)則通過「人類對美的破壞」來反向思考今年建築節的主題。他創作的裝置《無魚》(NOfish)是對2015年「生機建築節」作品《金魚》(Goldfish)的迴響。《金魚》讚美當下握在手中的時間而非時間的逝去,《無魚》強調的是美的消逝而非歌頌美的存在。
▲ 有一天「有魚」變成「無魚」,就是自然之美的消逝。
這個裝置讓人聯想到一條被解剖的魚,它的胃裡充滿了塑膠垃圾。該裝置置於庭院中,如同魚把我們強加給它的「禮物」還給了我們,將一片塑膠海扔進回了人類的居所。這是被人類活動破壞的美麗乃至財富。
▲ 2015年生機建築節展出的裝置《金魚》
「美」的定義在不斷變遷,也正回應了建築實踐的演變。與文化相關的各個領域因為「美」而融合,恰好也證明了其本質是動態的存在。通過在原有空間中引入新的實踐,這一探索和創新正是「美」本身具有獨特的能力——它可以超越地點原有的界限,在觀者之間建立起新的共用體驗乃至共同文化。
▲ 建築節裝置《水花庭院》(Cour d’eau et de fleurs),探討如何建立與自然的空間關係。KUMA & ELSA工作室作品。
固有觀念中,關於建築的「美」是審美層面的,必須通過對材料、光、顏色、形狀、比例的和諧控制等法則來理解和詮釋;但「美」其實也可以是體驗的、相對的、流動的、交互的,我們可以重新在時間的流逝裡發現其中奧義。
▲ 建築節上的其他裝置作品
這個充滿寶藏的建築節一貫試圖整合與建築文化相關的各個領域。2018年生機建築節考慮當代城市的管理、治理和構成的新模式,探討新技術的巨大貢獻及其對城市的影響;2017年建築節則關注「情感」,將建築視為可以進化、成長、學習並包容愛與眼淚的結構。
▲2018年建築節公眾大獎獲獎作品《同謀》(Complicity),來自Maïlys Meyer和Camille Vannier
▲ 2018年建築節裝置
▲ 2017年建築節公眾大獎獲獎作品《紙片雲》(Paper Cloud),來自studio 3A
▲2017年建築節裝置
授權轉載/ INTERNI
文字/鐘子溦
圖片/Festival des Architectures Vives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