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聽我講】4萬蚊拍出港版Discovery Channel 90後攝影師靠咩路數?

蘋果日報

更新於 2018年10月27日21:19 • 發布於 2018年10月26日16:01
23歲的生態攝影師馮漢城製作了 《Wild Hong Kong》系列的生態紀錄短片,這些本土製作被譽為「港版Discovery Channel」。朱家駿攝(蘋果日報)
23歲的生態攝影師馮漢城製作了 《Wild Hong Kong》系列的生態紀錄短片,這些本土製作被譽為「港版Discovery Channel」。朱家駿攝(蘋果日報)
馮漢城的鏡頭記下了不同物種的生存狀態,也讓他反思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朱家駿攝(蘋果日報)
馮漢城的鏡頭記下了不同物種的生存狀態,也讓他反思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朱家駿攝(蘋果日報)
大多數時候,馮漢城都會「瞓身貼地」以水平方式來拍攝各種生物。朱家駿攝(蘋果日報)
大多數時候,馮漢城都會「瞓身貼地」以水平方式來拍攝各種生物。朱家駿攝(蘋果日報)
馮漢城開設了「FHS Wildlife」的facebook專頁,除了生態紀錄短片外,也有一些跟大自然有關的短片及雀鳥相片。fb圖片(社內相)
馮漢城開設了「FHS Wildlife」的facebook專頁,除了生態紀錄短片外,也有一些跟大自然有關的短片及雀鳥相片。fb圖片(社內相)
 《Wild Hong Kong》系列的生態紀錄片記錄了不同物種的生存方式,拍攝情況難以預計,馮漢城笑言「食白果」是常態。fb圖片(社內相)
《Wild Hong Kong》系列的生態紀錄片記錄了不同物種的生存方式,拍攝情況難以預計,馮漢城笑言「食白果」是常態。fb圖片(社內相)
中三那年,父親阿Ken購買了一部單反相機,打開了馮漢城對生態攝影的興趣,兩父子至今仍會一起到郊外拍攝雀鳥。朱家駿攝(蘋果日報)
中三那年,父親阿Ken購買了一部單反相機,打開了馮漢城對生態攝影的興趣,兩父子至今仍會一起到郊外拍攝雀鳥。朱家駿攝(蘋果日報)
生態攝影師馮漢城鏡頭下的紅頸瓣蹼鷸。馮漢城提供圖片(社內相)
生態攝影師馮漢城鏡頭下的紅頸瓣蹼鷸。馮漢城提供圖片(社內相)
生態攝影師馮漢城鏡頭下的灰尾鷸。馮漢城提供圖片(社內相)
生態攝影師馮漢城鏡頭下的灰尾鷸。馮漢城提供圖片(社內相)
生態攝影師馮漢城鏡頭下的三寶鳥。馮漢城提供圖片(社內相)
生態攝影師馮漢城鏡頭下的三寶鳥。馮漢城提供圖片(社內相)
【聽我講…】4萬蚊拍出港版Discovery Channel 90後攝影師靠咩路數?

最近,漁農自然護理署邀請了「生態情人」鄭子誠聲音導航香港的大自然,兩分鐘的短片裏,有些是23歲的年輕生態攝影師馮漢城拍攝的畫面。阿城有個名為「FHS Wildlife」的專頁,裏面記錄了香港自然生態的影片,也有一些剪輯製作成人稱「港版Discovery Channel」的生態紀錄片,主角有灰尾鷸、大濱鷸、短指和尚蟹、蜉蝣、香港湍蛙等,記載着屬於香港的獨特面貌。在自然世界裏,物種各自有不同的生存狀態,隨着人類執意發展逐一受到破壞,阿城記錄這些,某程度也是想喚起觀眾對於自然及保育的關注,如鄭子誠所說,「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做大自然的情人」。

記者 李雨夢

「呢隻就係灰尾鷸,即係第一集入面嗰隻雀,你望吓個泥灘,呢啲叫做角眼拜佛蟹,佢哋好似拜緊佛咁」,跟隨着阿城到馬鞍山的泥灘,對於飛過的鳥類及灘上的蟹類,他都能一一說出牠們的所屬品種;辨認物種的技能,源於小時候就開始與大自然接觸,「好細個就有一種對於生物嘅好奇,中小學會成日同屋企人一齊出去郊外,例如去大尾篤燒嘢食會去旁邊個石灘睇蟹仔,翻開石頭就會見到好多唔同嘅生物;然後我就覺得,呢個世界好似好多嘢睇,就接觸越嚟越多唔同嘅物種」。

打開了對於生物世界的好奇後,2007年他就讀中三,父親買了一部單反相機,從此兩父子開始踏上了鳥類攝影的道路,「我同爸爸會一齊出去觀鳥,買咗相機之後就開始踏足鳥類攝影」。阿城的父親Ken說,最初是購買望遠鏡觀鳥,後來覺得單單觀鳥並不足夠,「所以最後都係買咗部相機,影完相放上網,同其他人溝通交流吓」。阿城說,自己是從對生物的好奇而開始攝影之旅,「所以好多時我唔係由攝影嘅角度去看待大自然同生物,可能會係由一個好欣賞大自然嘅角度出發」。

拍攝雀鳥近十年,兩父子開始走向不同的方向,Ken繼續拍攝雀鳥與同好分享,而阿城開始反思為何要繼續攝下去,最後逐步轉向更多元化的生態攝影,「喺影雀嘅過程入面都會諗吓其實自己做緊啲乜,又覺得影相無乜用,之後發現都可以喺拍片度做到少少嘢,剪到條片出嚟好似有啲故仔講到下,就開始越影越多」。

約一年前,阿城開始推出名為《Wild Hong Kong》系列的生態紀錄片,第一集以灰尾鷸、大濱鷸及短指和尚蟹為主角,畫面細緻配上有趣的旁白,講述大自然正在發生的幕幕情景,「有一日,我無意中去咗泥灘,遇到一個好難遇到嘅情景,就係成50至60隻波子蟹(即短指和尚蟹)空群而出,遇上咗一啲遷徙而嚟嘅雀仔捕食佢哋,包括灰尾鷸同埋大濱鷸,見到一個食物鏈嘅運作。」這次意外,讓阿城萌生起製作短片的想法,「之前未有太多剪好一條片嘅經驗,就膽粗粗試吓剪條好粗略嘅片,出嚟又好似幾精采,之後就畀心機去影多啲唔同畫面,去整返條相對完整啲嘅片,誤打誤撞之下就製作咗第一條片」。

阿城說,平日喜歡觀看BBC和國家地理頻道,故製作第一集《Wild Hong Kong》時亦自然參考了該頻道的風格,「以呢個為藍本」,短短5分鐘影片便須耗上大量心力及時間,「每次出去影嘢都唔知會影到乜,事前好多嘢都估唔到,可能大自然都係充滿意外,就算機關算盡,都係唔及你出到去望到嗰一刻」。他又笑言,多次外出想拍攝野生生物,能夠獲取多少畫面全賴運氣,「食白果係正常」。

在阿城的鏡頭下,各種生物以水平方式來拍攝,大多時候,他都會「瞓身貼地」,只求拍到最貼近生物視角的畫面,「會希望以比較貼近自然嘅角度,如果用人嘅眼睛去睇生物,通常都係高到低嘅視線,但好多時生物係無咁高,佢哋好多都係貼近地下,由水平角度去記錄,先係佢哋眼中嘅世界」。

最近,阿城正構思新一集《Wild Hong Kong》,希望能夠回到人類身上,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實我哋都係大自然嘅一部份,但而家有好多發展都破壞緊自然,希望人類唔好咁自大覺得可以掌控大自然同埋主宰地球」。阿城覺得,若人類在大自然裏頭生活,便應好好對待,「如果唔係佢會隨時反咬你一啖」。記錄不同的物種,也因他認為每個存活於地球的物種都應被平等對待,「我嘅諗法係要尊重每一個物種,每個物種都有佢哋嘅故事,而每個物種都有存在嘅價值」。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野蠻人
    題材值得一讚,有理想的年輕人,希望將來不會被政客利用,卷入阻礙發展的政治旋渦
    2018年10月28日03:4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