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曉彤/台北報導】健保「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新制即將全面上路,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4)日表示,期盼實施後,看到2大效果,一為醫院可以據此調漲醫護人員薪資福利,一是希望減少目前高居不下的每人平均就醫次數。
新制上路有爭議? 石崇良:不擔心出現醫療人球
石崇良表示,「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已在南區、高高屏區等縣市實施3年,成效良好,可以確保健保點值,且其他醫療數據也不錯,因此,大部分縣市於今年第1季正式上路,台北區則於第2季才實施。
所謂「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為透過協商後,給予各家醫院一定總額,如超額部分就分3階段打折給付,一旦醫院衝量過頭,例如收治過多門診患者,就可能被斷頭,不予支付健保點值,藉此抑制就醫人數非理性成長。
不過,外界擔心新制上路後,恐引發醫院拒絕病人掛號、出現醫療人球,對此,石崇良認為,醫院個別總額是從南區執行經驗擴大到全國,南區已實施3年,透過合理的成長率、就醫人數重於人次、住院重於門診等不同權重等給付計算公式,觀察執行結果,並未出現外類似問題。
新制可避免健保破產 醫護薪資有望上漲
透過「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這項新制,健保署希望達到至少2大效果:
1.在醫院強化自主管理之下,小型醫院有合理成長空間之後,能調高醫護人員的薪資福利。
2.減少門診衝量現象,降低民眾的每人平均就醫次數(目前約為每人每年平均14.3次,為近4年新高),藉由就醫次數的控制,讓穩定的病人可以下轉至社區基層診所,以醫學中心為例,希望能達到門診、住院占比各50%。
「現在正是進行精進總額制度的時間點」石崇良說,再過幾年,全國將再增加1萬多床病床,目前7萬多張急性一般病床,屆時將逼近9萬張床。若仍放任醫療行為成長,總額增加需求只怕不是700多億可因應的,屆時健保恐破產,否則必須調漲保率,所以必須盡快做好資源調控。
石崇良指出,仍按照過去「全區總額」模式,所有醫院吃大鍋飯,不少醫院爭搶門診患者,這將導致偏鄉醫院逐年萎縮,期盼精進總額配置,避免偏遠醫療因點值遭稀釋而萎縮。
此外,急重症、罕見疾病等剛性需求的醫療服務,不會被納入預算額度計算,這些項目屬於合理增長,醫療院所不必擔心收治這些患者,而自家總額遭到排擠。各區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制定具體的剛性需求標準,相關細節仍在進一步討論中。
# 首圖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