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再平衡聽起來像是一場永無休止的拉鋸戰。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的警告聲猶在耳邊響起,而歐洲對中國安檢設備生產商同方威視(Nuctech)的突襲只是眾多貿易調查中的一環。不斷膨脹的貿易順差和內需的不足,讓人不禁想問,習近平為何如此害怕釋放中國消費者的潛力?
中國的高儲蓄率和低消費比例似乎成了一種經濟常態。中國人儲蓄如此之高的原因包括缺乏良好的投資選擇,特別是在房地產低迷的情況下,以及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不足。事實上,面對房地產危機,習近平主席已經採取了一些一次性的措施來刺激消費,以彌補國內需求的下降。但中央迴避了更激進的措施,例如進行更深層次的經濟改革。儘管有經濟學家呼籲刺激消費,但政府更願意投資於高端製造業和技術,如電動車和人工智慧。這種策略在短期內或許有效,但長期看來,過度依賴投資的模式終究難以持續。
習近平的「全面國家安全」概念強調自給自足,尤其是在製造業上。這種思維不僅是為了應對經濟挑戰,更是為了應對潛在的武裝衝突。製造業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消費則被擱置一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中國去年的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40%,是世界上最高的比例之一,而私人消費佔GDP的比例在2023年約為39%,相比之下,美國約為68%。西方批評者稱,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放緩,更多的投資流向了製造業而不是家庭消費,這刺激了供應過剩。
中國的經濟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過剩的產能和低迷的消費需求成了一對難解的矛盾。儘管政府試圖通過補貼和基礎設施投資來解決問題,但效果似乎有限。對製造業的過度投資可能會加劇國內的通縮壓力,打擊私人投資者,最終導致增長放緩。當定價能力減弱,投資意願自然下降,這對經濟增長構成了長期威脅。
將國有資產分配給公民聽起來像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但這在政治上顯然不太可行。地方政府擁有的資產,如貴州的茅台,或許能成為重新分配的對象,但這樣的舉措需要極大的政治勇氣。
總體來看,中國要真正釋放消費者的潛力,必須在經濟政策上做出重大改變。但在目前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這些改變看似遙不可及。隨著全球市場對中國的反應越來越強硬,未來的挑戰只會更加嚴峻。
輝立証券研究部高級分析師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