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向來都被冠生物多樣化,最近在大嶼山疑似發現新物種。有環保團體今(11日)指,在大嶼山的東涌發現疑是新品種的飛蛾,而與草蜢、蒼蠅同種類的兩類別亦較以往錄得升幅。環團指由於以往的紀錄都是以蝴蝶、蜻蜓為主,所以市民對昆蟲及無脊椎類動物有誤解,以為牠們都是有害或有攻擊性,期望是次調查可令市民多關心居住環境周邊的生態。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去年5至11月期間,在大嶼山進行共3輪以昆蟲及無脊椎類為主題的公民科學調查,邀請市民在愉景灣、梅窩、貝澳、水口、東涌、塘福、大澳等紀錄觀察到的昆蟲,並上載至供使用者上載生物觀察紀錄的網上平台。調查錄得超過700個不同物種,其中有一隻在東涌發現的灰白色飛蛾,名為Epipleminae sp. B,被本港蛾類專家指由於物種罕有,無法與其他物種作比對,需要再採樣進行分析,疑是新品種。亦有1至2個物種更加有可能是香港的首個物種紀錄,包括在梅窩發現的切葉蜂科小黃蜂。另外,調查又指蒼蠅的雙翅目與如的直翅目,在短短調查過程中分別佔過往近30%與22%。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博士蘇英健表示,一般紀錄是以蝴蝶及飛蛾的鱗翅目昆蟲為主,是因為大多人關注物種為哺乳類、蝴蝶,但關注甲蟲相對較少,而是次結果顯示生物類別分布較平均,而且在東涌、梅窩較城巿化的地區,依然發現很高價值的生物多樣性,認為市民需多關注居住環境周邊的生態,而政府在未來發展或牽涉梅窩、大壕、小壕灣,相信會有一定影響,認為不應忽略保育工作。
東網網站 : https://on.cc/
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