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匠人的堅持 x 運動的熱誠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用「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來勸和,要家人之間不要互相指罵,以和為貴,家族才能興旺。不過,在現代體育史上,有一次家族不和,卻造就了兩大國際運動品牌 – adidas 與 PUMA。
adidas 與 PUMA 的創辦人分別是 Adolf Dassler 與 Rudolf Dassler,Rudi 與 Adi 是他們的小名。他們的父親叫 Christoph 母親叫 Pauline,居於德國巴伐利亞州北部的小鎮黑措根奧拉赫(Herzogenaurach)。家族世代經營織布及染布作坊,不過自工業革命後不敵現代化工廠,Christoph 其後轉職鞋匠在工廠打工,當然收入也大不如前,Pauline 只得在家中經營洗衣作坊幫補家計,兩口子加上四個小朋友,經濟壓力都不少。
這四個小朋友,分別是大兒子是 Fritz (1892 年生)、二女兒 Marie(1894 年生)、三兒子 Rudolf(1898 年生)及四兒子 Adolf(1900 年生)。他們下課後也有幫忙洗衣店的工作,Marie 幫忙洗衣服,三個男孩就幫送貨,街坊稱他們為「洗衣男孩」。
Dassler 家的四個小孩就這樣子渡過童年。1913 年,「洗衣男孩」開始走上自己的人生,Fritz 長大後到慕尼黑當銀行職員,15 歲的 Rudolf 進了鞋廠跟爸爸學藝,13 歲的 Adolf 卻當起麪包學徒。Adolf 對麪包絲毫不感興趣,閒時跟好友 Fritz Zehlein 一起參與各種體育活動,有田徑、足球、拳擊、冰上曲棍球、滑雪等等。Adolf 自此與運動結下不解緣。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Adolf 兩位兄長早早就上了戰場。Adolf 也完成了麪包學徒的訓練,卻沒有去當麪包師,而是跟著父親學造鞋。學會造鞋工藝,加上自身的運動經驗,Adolf 發覺當時每一樣運動也沒有專屬運動鞋,他認為只有針對每樣運動設計的鞋,才可以協助運動員提升表現。那個年代也沒多少人了解體育運動,這個理念無疑是十分前衛。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令 Dassler 家走上製造運動鞋之路
Dassler 家三位男孩也先後上了戰場,他門卻幸運地平安回家。戰後德國一片蕭條,母親的洗衣生意再也無人光顧。為了生計 Adolf 當上了補鞋匠,同時也決定把母親原先的洗衣工場,改為小型造鞋工場,實踐他的理念。由 1920 年開始就在家裡造起運動鞋來。
尤於戰後物資缺乏,材料供應很不穩定,Adolf 會去郊區收集一些戰爭遺下的物品,例如會從鋼盔,麪包袋取出當中的皮革來做鞋底,一些帆布做鞋身,降落傘的絲綢來做拖鞋。因為電力供應不穩定,他便改裝了一輛單車來發電。在百廢待興的時勢下,創業之路殊不簡單。
此時他生產了一款很輕巧的有釘運動鞋,鞋釘就由好友 Fritz Zehlein 鍛造,因為他家族世代是鐵匠。Adolf 向附近的各大小體育俱樂部的運動員、經理人、教練介紹他的運動鞋,很快就有訂單了。Adolf 也花很多時間仔細調整設計,發展不同產品型號,有時還親自測試。
Rudolf 此時幹什麼呢 ? 一戰之後,他在紐倫堡先後替一家瓷器工廠及一家皮革批發公司工作。後來又投考警察,1923 年訓練完成,他卻回到家鄉進入了 Adolf 的公司,兩兄一起打拼,至 1924 年正式成立達斯勒兄弟運動鞋工廠 Gebrüder Dassler Sportschuhfabrik。Adolf 主管生產及研發,而 Rudolf 以出色的口才為工廠贏得不少訂單。
1925年,他們迎來第一張大量的訂單,有一家叫 Turnverein 1861 的球會跟他們訂了一萬對鞋。
1927 年生產線從家裡搬到火車站旁,僱用了 25 人,每日生產 100 對運動鞋。那時 Gebrüder Dassler 主力生產足球鞋及田徑釘鞋,算是薄有名氣,到了1928年年產量為 8000 對運動鞋。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不少運動員也是穿著 Dassler 的運動鞋,包括德國女跑手 Lina Radke,她就是穿著 Dassler 的釘鞋贏得女子 800米金牌,也是德國首面奧運金牌。
1930年是 Gebrüder Dassler 成長的第一個突破點,他們受到德國奧林匹克田徑隊教練 Josef Waitzer 的青睞。Waitzer 以前也是奧林匹克運動員,很了解運動員的需要,在慕尼黑聽過這家廠及 Adolf 的各種試驗來提升運動表現,便專誠前來拜訪。他倆在提升運動員表現的目標一致,從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Waitzer 也為鞋廠提供不少從運動員得來的意見,亦為工廠將來的發展提供助力。到了 1932 年洛杉磯奧運會,有更多的運動員穿上 Dassler 的運動鞋。同年 Adolf 前往有「鞋城」之稱的皮爾馬森斯 ( Pirmasens ) 的製鞋學院深造,邂逅了鞋楦導師 Franz Martz 的女兒 Käthe。他們於 1934年共諧連理。
故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