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運動

Kobe的傲氣 (0.381 of IV) | [老編]

極力誌籃球Clutch

發布於 2022年06月28日19:44 • tk

Kobe 式不服輸傲氣是怎樣一回事?是以下這些:
在新秀年18歲時出口指揮當家大牌球星Shaq替自己搶籃板;早上四時開始訓練是日常;每日入400球是基本;球賽落敗就獨自加操;比賽傷了右肩就用左手投籃得分;球隊訓練時叫人triple-team 自己;研究賽事影片時會偏執地看出最不起眼的關鍵細節;單場攻下81分之後說自己狀態並非特別好;在自認最hot-hand 的賽事中打三節得62分然後第四節不上場;跟腱斷了還要定神投中兩球罰球才退場;37歲退休之役拼命搶下60分超額完成老隊友開出的得分挑戰;退休後征服另一範疇以自傳式短片贏得Oscars,等等。

“Mamba Mentality” 的簡潔表述或是:「如果輸了,就練到贏爲止」

Be like Mamba?

我們見證17歲的小子,年復年從早到夜努力不懈,念念不忘追求勝利,念念不忘成就偉大,一步一步逼近完美,由凡人成爲超凡的人,然後在超凡領域仍然不歇息,繼續不停超越。

Kobe 爲人示範了,血肉凡人成就超凡,其實是件可能的事。也展示了成就超凡的藍圖 — 不滿足、不服輸、不停求進步。

不滿足於平庸。也不滿足於上乘,因爲上乘之上是更上乘。對他而言,卓越不是完成式,是進行式。籃球形式有限,而籃球藝術無限。

不甘輸給別人,無法忍受落敗,因此對勝利執迷。籃球是門爭鬥的藝術,每場賽事只有輸贏,沒有和局。所以強大並不足夠,強大而戰勝任何挑戰者才有意義。

不停追求進步,很多時候只是動聽的潮流話,而這符合人的天然構造。躲懶放鬆是保存能量的好方法,有利存活。物種演化的機理沒有眷顧時時將自己推到極限的人類。不屈服於怠懶的原始身體慾望,是個人意志作身體主宰而不爲肉身之囚奴的體現。

進步這回事,必然牽涉在自身極限邊緣遊走探索。在尋常的水平,這個過程可以依仗別人的幫助。可是在最頂尖求進步,是無人荒野中的孤獨探索,是獨個在未知境域開闢,掙脫混沌泥濘,昂然聳立。催促自己向前走的,只有自己。每一次精進,都是向未知領域跨出的一步。

在清晨四時,走進無人的場館,無鏡頭追蹤,無觀衆讚歎,只有自己和籃球。這種孤身歷險,聽來浪漫夢幻,直至親身體驗,就會發覺追求卓越不止疲憊累人,而且枯燥的重複又重複並不保證有理想收穫。這是意志力稍遜者卻步的原故。

Kobe 在籃球場上的offensive game 是歷來最完整無缺 — 左手、右手、正面、背籃、內線、中距離、外圍、任何手法、任何步法、領先、落後、關鍵時間、帶傷作賽,皆達最高水平。渾然天成,分明是他對細節狂熱執着的成果。

對籃球員來說,世上最有價值、最有功效的練功手冊本是Kobe 的腦袋。苦學成材者的筆記最值錢 — 他的籃球方法學、訓練心得、應對傷患、競賽心理、球賽閱讀分析皆是極端細緻充滿巧思。Kobe 對於籃球技藝認知的深度,固然是難以企及。而他獨有的藝術風範,更註定後無來者 — 如同Michelangelo、Mozart、Van Gogh 等絕妙藝術家辭世數百載,也沒曾出過另一位。說遠一點,即使未來的人工智能將他身體數據,以至所有的球賽記錄作爲系統基礎,鉅細無遺地複製出他的籃球風格,那也不是他。源自神識深處的創造力、隨變性,是根本不可能被觸及與複製。事實是,我們在這個現實場域之中,永久失去了他。

他的Hall of Fame 感言我們不會聽到。世界對他的最後印象從此永遠定格在41歲的他。他再也不會老。

肉身可毀;但他曾經輝煌綻放這件事,和我們曾經見證他登峯造極這件事,則是不滅。事實一成既成,誰也無法抹走。着眼事件恆在,不獨看物質聚變,廁身於這無常塵世的我們當要知道。

而因爲他在籃球這門藝術極盡接近perfection,數十數百年後的人回看,仍會爲其演出神往。絕妙藝術是timeless 的。精神不朽之意,是在時間中流傳而不滅,Mamba 做到了。其影響力會一直在沒有他的時空中存續開展。

英雄之死,總是壯烈奇情,而且不合時宜。

Kobe 是許多人心中的英雄、唯一全心崇拜的偶像。而我們總不自覺假設英雄不會死,卻猛然發現他和我們一樣都是個血肉之軀,也是會殆盡的人。

絕大多數球迷,看Kobe 影片的次數、時間,比看任何一位親友摯愛都要多。有哪一個人,是你會看完又看,看完又看,然後還需要一直看下去?有說英雄見慣是常人,可是我們無比靠近去看,觀察了廿載,非但沒有覺得尋常普通,驚歎卻是與日俱增。大衆仰望職業運動員,而他們仰望崇敬的,是Kobe。

征戰賽場四萬八千分鐘、稱霸NBA、奧運金牌世界冠軍、Oscars 獎座、萬萬人敬仰 — 多少世人窮一生、幾生都達成不了任何一項。可是更深刻恆久的,或是這些:四個女兒的唯一、妻子的摯愛、實現本真、自我超拔。

人如質數,都是無法被約化的對象。儘管我們再多言,也無法將一個人的整個生命全貌完整而忠實呈現。和別人的連結、跟其他生命的編織交集,皆是難以估量,遑論以言語表述。

經歷過至親的人驟然離世,會明白那種震驚傷痛對於主觀世界的顛覆,是以往尋常生活之中的自己不曾想像過 — 沒有想像過,是因爲根本不知道這是一種可能的生理狀態。儼如一個從來沒見過黑白色以外的人,首次看到色彩。人悲痛限度是無邊的,以爲已經嚐過最痛,但生命總有方法讓你知道更痛。

肉身之死,是將構成自己的物質交還給世界,同時將精神意念散射給世人。恍如將身體炸成星屑直插別人心坎,讓你從此不得忘卻,就此改變你的精神構成。

這是一個萬萬人的集體創傷,逼使悲痛者爲生命作重新評價,大家除了被提醒 — Anyone is one accident away from death. 也讓人詰問自己生而爲何?要成就什麼意義?

他着實探索盡自己的質地,開發盡自身的潛能。上天賦予他的體格能力,他都恭敬的用盡,沒有一絲怠慢,不留任何餘力。在實現自我 (self-actualization) 這道路,他確已極盡圓滿。

碌碌一生,若沒發現潛藏於自身的能力,沒窺探自己極限以至極限之外,或許有欠我們終生唯一能真正掌控的 — 我們這血肉身軀。

關於主宰自身,只有兩個可能性,一是你是你身體以至生命的主宰,一是你非是你身體以至生命的主宰。如果你的身體,並非聽從你本真的意志,那你的身體是在被誰主宰?人世與無常地獄無異,如果認定一切皆是命定,而人沒有超拔的可能性。

拒絕浮淺,實現自我,力求超拔。

這是他以生命寫成的答案,莫失莫忘這些,或是對他的最高致敬。

以上謹致Kobe 和Gigi。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