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是不少長者面對的問題,由於骨骼新陳代謝,骨質密度減少,令骨骼結構變得脆弱;患者不易察覺,一旦感到痛楚,通常是跌傷骨折後發現,有位婆婆在家踢到櫈腳,撞傷膝頭始知有骨質疏鬆,因此,定期檢查相當重要。
骨質疏鬆非表面看得到
婆婆踢到櫈腳後跌一跌,右膝著地,幸而力度不大,膝蓋有輕微腫脹及瘀傷,她自行搽去瘀膏,表面傷患已消失,但是一星期後仍然覺痛。更甚的,一向腰板挺直的她,跌倒後腰背開始彎起來,於是求助脊醫。
骨質疏鬆的篩驗方法
為她測試腰延伸至腳的反射肌肉強度,顯示腰神經線有被壓情況,即安排照胸椎和腰椎X光,以及做骨質密度檢查。報告顯示,腰椎第一及第二節有輕微骨質疏鬆性骨折,令關節骨頭變扁,壓到延伸至腳部的神經線,因此膝痛持續,並且腰背彎曲。轉介婆婆至骨科醫生跟進,需要定時服用骨質疏鬆藥物。
兩種常用的骨質密度量度方法,一種是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DEXA),用於診斷及監察治療成效。另一種是超聲波儀器(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作為骨質密度的初步篩驗方法,並非作為確診工具。集中量度髖關節及腰椎的骨質密度,原因是人體直立行走,此兩個位置受力最大,從量度得出的密度分數,有助評估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的病徵
骨質疏鬆症基本上沒有病徵,往往跌傷才發現,由於患者骨質密度低,跌倒容易骨折,使到醫療過程相當漫長。長者應定期作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簡稱BMD)檢查,可及早發現骨質疏鬆症,評估發生骨折的機會。
骨質疏鬆的預防方法
骨頭因受壓而增生,少做運動、負重不良、缺乏刺激,便會減慢骨頭生長,長者運動可選擇步行、太極、健身操等,保持每星期最少三次,每次30至60分鐘。其他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還有切勿吸煙、酗酒、減少飲用含咖啡因的咖啡和濃茶。此外,營養不均、曾患厭食或暴食,全身骨頭都會有骨質疏鬆風險。
治療骨質疏鬆,輕微患者應從飲食著手,攝取足夠鈣質和維他命D,例如低脂奶類、豆品類、蔬菜類、果仁類等;適量負重運動,減慢骨質流失,至於要增加骨質密度,需靠藥物刺激做骨能力。
王俊華
脊醫
脊骨神經科博士
美國註冊臨床營養學家
圖片來源:Pexels
更多健康資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