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財經

機構高呼風格切換,怎麼看?

格隆匯

發布於 2022年08月29日12:38

週五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突然態度轉鷹,揚言通脹不降,加息不止,全球市場頃刻巨震,不止美股大暴跌,包括他國資產如股市、外匯甚至魔幻的加密貨幣都被衝擊波及。

週末,國內多家機構喊話A股要注意切換風格,要從講故事的概念轉到有業績資產的景氣賽道,引起很大的關注。

今天的A股表現,充分驗證機構的觀點。新能源賽道開始急劇分化,一些業績穩增長的行業,反而陸續有見飄紅。

其實,自從月中限電消息傳出的那一刻起,新能源的切換時刻就已經來了,只是很多股民還沉浸在過往不斷大漲所形成的慣性記憶中。

到今天,一些新能源股已經高位放量跌回來了不少,股民的心態也開始鬆動,接下來,我們還將面臨比較混亂的情緒交易行情。

01

高低切換,早就應該了

先來看兩組對比度極高的數據:

一方面,從今年4月27日的恐慌大底,到截至限電消息出來的8月15日,所有A股行業中,新能源大板塊開始以一起絕塵的姿態迅速反彈,到8月甚至有很多個股都突破了去年的高點。

粗劣估算,這一波大反彈中,在A股漲幅前200中,新能源概念就貢獻了超過7成,其中漲幅最大的那一批,基本也是新能源個股在霸榜。

這還是短短4個月的反彈行情,如果從2020年算起,已經有不少個股的漲幅超過5倍,甚至去到了10倍。

比如有些被機構狂吹的逆變器概念股德業股份:

以及逆變器之王的陽光電源:

巧的是,在科創板上市的另一家逆變器概念股禾邁股份,今天股價一度突破1200元,再創新高,成為全A股唯二是千元股,在它之上的是調到了1800元的股王茅台。

該股從4月底以來累計上漲超2倍,如果股價未來幾個月再按這趨勢蹦躂下去,超越茅台也是指日可待。到時候,A股的股價之王就要改弦易轍了。

且不論是否有泡沫,股價之王由實至名歸的科技企業衞冕,從此不用再被笑話,相必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

同時,光伏鋰電行業的成交額也是在這兩年所有行業中遙遙領先,僅僅電力設備一個行業的成交額就佔據A股總成交的11%!還不包括電子、基礎化工、機械設備和汽車行業等於新能源有密切關係的行業,它們也都處於市場交易的頭部。

在機構的持倉中,大量基金扎堆新能源行業,甚至原本設計投向不在此類的基金也過來湊熱鬧,被監管層斥為“盲盒基金”。上述種種,以至於“擁擠交易”也成為了投資圈內的新熱詞,這兩個熱詞簡直就是為新能源概念而生。

但風光的另一方面,卻是這些概念股的當前業績其實並沒有太於令人亮眼的地方。

看看上面這些漲勢最兇的“當紅炸子雞”:

禾邁股份2021年營業收入還不到8億元,今年上半年也就5.14億元,同比增長61.55%,淨利潤2.02億元,同比增長1.56倍,業績趨勢看似挺好,但這樣的營收規模,相對於其600多億的總市值,根本連塞牙縫都不夠。

根據多家券商的研報,未來三年的一致性盈利預期差不多是5億、9億、14億,增速是夠快,但畢竟是成長週期中最快的事情,過了3年不一定還能有這麼高的增速,就算未來5年一直按80%的平均增速,無論什麼估值模型折算回當前的股價,都可能明顯高估了。

德業股份、陽光電源以及其他等很多賽道股也是類似,機構對它們逆變器和儲能業務的未來預期都比拼着往最樂觀的預測去打。然後對標目標價,你敢透支3年預期,我就敢透支5年。

上面這些都是好的,畢竟確實有真實業務支撐,也有大量業務在佈局,未來業績增長空間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但確實也有很多光伏鋰電的概念股,只有概念,難有業績支撐,有些甚至PPT才發出來,股價就被吹上天,全然忘記了所處的賽道規模能有多大。

限於篇幅這裏不好一一展開,但實事求是地説,筆者看過大量的這些賽道股的相關報吿,整體確實基本都是繞不開一個共同特徵:低業績基數帶來的高增速,在高景氣行業下被過度放大未來業績預期,而對未來風險和實現業績難度的預期過於忽視。

我們都知道,光伏和新能源車確實是當前最具確定性的行業,前景無比巨大,大家都是奔着股票未來預期來的,追求的是它的α。但凡事應該有合理度。

瘋長過頭了,必定要回調消化,差的只是觸發條件。

8月的中期業績檢驗期,以及近期的限電、基金行業爆出的各種事件,其實就是催化劑。

02

不必單戀一枝花

吐槽歸吐槽,做投資,還是先要紮根在景氣賽道上,所以今天多家機構説要在景氣賽道里面做高低切換的邏輯是對的。

在當前宏觀環境形勢下,整個股票市場裏能夠讓資金覺得放這安全的行業越來越少。

舉目四顧,現在的新三傻(消費、醫療、互聯網)早已經選擇無奈躺平,它們的下面墊着更加不見聲息的銀保地老三傻。

承載着各種時代發展紅利的新能源車大板塊算是唯一的大陣地,並且是地下含金量巨大的孤島,它的市場容量足夠大,容納得下各路資金來尋求避風或新機遇。

但再強的賽道,也是需要時間去成長的,現在一下透支未來太多時間,就要承受隨時而來的各種風險事件衝擊帶來的估值下殺。

現在,宏觀環境怎樣大家都曉得,再強勢的行業也會受影響,只是時間問題,尤其當它們被瘋炒過度的時候,最好還是短期避險為好。

事實上,確實還是有不少行業在短期的業績表現可圈可點的,並且短期內不會有明顯的針對性利空,所以起碼短期來看是不錯的避風港選擇。

比如這一波全球能源危機帶來的油氣產業景氣度上升,包括上游的油氣資源和配套企業,中游的不少化工產品的業績其實都不錯。

三桶油中期業績盈利出現歷史性記錄,單單每家分紅就高達幾百億,可見整個油氣產業鏈能有多賺錢,這裏面能挖掘的機會還有多去了。

還有一些剛需消費和基礎行業板塊,也迎來了不少業績改善的時間窗口的。

尤其是政府大力推動的非新能源類新基建產業,5G通信、高端設備、智能製造等領域不少龍頭企業的中期業績其實比較穩健,還有今年穩經濟擴投資的重頭戲的水利基建、環保工程等業績也不算差。

這些板塊,業績比不過新能源,但貴在長期穩健,當前的估值水平也具有吸引力,作為短期資金切換的避風港,算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放低期望收益率,這些穩健的行業,在市場情緒迴歸的時候,表現也並不差。

有時候,做投資就如烏龜賽跑,慢不一定會輸。

03

關於獨立思考

去年,元宇宙和防疫概念空前火爆,引發大量的個股蹭上這些概率,股價“粘上即火”,後來那些所謂的龍頭最終都還是變成了超級過山車行情,導致大量反應不及時散户股民來不及出逃,到如今都還被掛在高處下不來。

在當初,研報一個勁地猛吹這些概念股的未來業績如何變好變強,但到如今,基本都變成了一地雞毛,原先的預期宣吿落空。

現在的新能源也是如此,今年整個新能源行業都是承接了最多當前機構報吿和媒體輿論的關注焦點,導致以前很多火熱的行業概念都在其高光之下顯得黯淡無光,無人問津。

問題是,機構對新能源概念這樣的吹捧法,在賣力帶節奏的底下,有沒有一些私底下的“小九九”?

比如去年的葉飛事件?比如在前陣子的關於基金經理場外期權“老鼠倉”問題風波?

在上週某基金經理語出驚人,直言“搞投資不要任何框架,什麼東西能漲就買什麼,什麼東西能更快賺錢,就去買這些東西,那些束縛上漲的框架,全部都給拋掉了”。

其實這裏面反映了太多東西,整個基金圈內,有多少基金經理的做法早已與之類同。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大家都抱團對着概念猛炒,越來越浮躁。

且不説這種現象裏面是否問題,回顧這些年來,A股追漲殺跌炒作風氣盛行,帶頭人肯定有一定的關係。

他們時機的把握和對市場的影響,都是拿捏得爐火純青。尤其是機構也是可以下場買股票的時候,這其中是否會涉及其他什麼問題,難免讓人猜想。

在週末,監管層發佈徵求意見稿件,對券商的報吿作出規範要求,直指“券商機構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暴露出投價報吿質量不高,部分投價報吿預測偏離幅度較大,分析師執業獨立性不夠等問題”。

這絕對不是無的放矢,並且不止是研究報吿質量問題。

這裏面有着怎樣的糾纏,真心看不懂。

之前有人説,現在的股民對機構觀點的依賴越來越深,報吿裏寫什麼就是什麼,大家都在推什麼就買什麼,逐漸缺乏了獨立思考能力。

如今看來,越來越認同。

現在對於機構的研報問題,連監管層都看不過眼了,希望大家能多一份警醒吧。

機構高呼風格切換,怎麼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