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沒有發覺,在網上群組或朋友聚會中,一提起「囤積症」,通常都會引起熱烈討論,其實這反映囤積的問題愈來愈普遍,大家所住的大廈可能都總有一兩個囤積的個案。不過,原來「囤積症」和另一種精神科障礙「強迫症」,有微妙的關係。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表示,強迫症患者大部分會將東西排得很整齊,但囤積症則相反,患者的生活環境一般都是雜亂無章,因此兩者表面上是矛盾的。
「但有趣的是,強迫症患者之中有10-20%患有囤積症,而無獨有偶,囤積症患者之中也有10-20%患有強迫症,它們並不完全重疊,但又一定連繫。」張醫生說。
他解釋兩者的關係:「例如強迫症患者會經常洗手,過馬路前必須先數十下,這是他的魔術數字magic figure,數九下也不行,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對生活有影響,他自己對這也感到不安,但不數到十就過馬路就會更不安,這就是強迫症。
但當他回到家中,原來家中雜物堆積如山,一片凌亂,他同時患有囤積症,其實兩者是沒有衝突,可以並存的。所以同樣地強迫症患者裡面也有一部分是囤積症患者。」
至於如何治療囤積症?張醫生指出,由於醫學上對囤積症病徵的定義仍比較新,目前還沒有一套標準的治療方法,「其中一種會用到的方法是用血清素,因為有研究發現,囤積症患者腦裡的血清素受體有偏強或偏弱的現象。另一種方法則是認知行為治療,原理是首先令患者產生病識感,即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問題,漸漸教他丟棄一部分物品,但不要要求他一下子全部丟棄,而是逐點逐點的丟棄,希望患者會較易接受。」
「治療時也要留意患者的性格偏向,囤積症患者的性格通常是比較獨行獨斷,喜歡自己一個人,但平日要作決定時他很多時都模棱兩可,下不定決心。」
張醫生表示:「其實這正正反映他們的囤積心理,每份舊報紙當他要丟棄時都下不定決心,覺得可能將來還有用,於是暫時不丟棄了。試想想這種情況若持續十年、二十年,自然會變成嚴重的囤積問題了。因此治療上也要一點一滴地去改變,才能奏效。」
但說到底,囤積症大多是累積多年的問題,不容易糾正,一般來說患者愈年輕,並且願意接受心理治療,囤積的行為就愈容易改變。
鳴謝:張漢奇醫生
精神科專科
編輯:何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