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娛樂

【影評】《糖魔怪客》:不能說的⋯玻璃心

SPILL

更新於 2021年09月02日15:59 • 發布於 2021年09月02日15:59 • 肚臍大叔@SPILL

《訪.嚇》(Get Out)在商業電影市場的空前成功,開創主打種族平權的黑人電影新類型,但凡有黑人主演,又針對種族歧視發聲,就看似是口碑和票房的保證,尤其在日漸左傾,尢其偏向種族平權的美國市場,肯「發聲」就更容易贏得掌聲。

(內文含微量劇透,敬請留意)

對比《被奪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或《綠簿旅友》(Green Book)回說歷史帶出平權訊息的慣常做法,《訪.嚇》在驚慄片的佈局下,道出現代美國主流社會對黑人的隱性歧視,或甚將他們當成消費對象。無錯黑人的地位有所提升,然而白人膜拜的是其體能膚色,心底依舊存在偏見,所以顯得更聰明更精巧;商業上,亦因為超低成本,同時成功製造話題,做到「刀仔鋸大樹」的效果。

於是,《訪.嚇》的套路,在 woke culture 當道的時代下變成新一波潮流。1992 年上畫的血腥 B 片的《糖魔怪客》(Candyman),故事本身已跟歧視掛勾,被《訪.嚇》編劇 Jordan Peele 看中,實屬意料之內。

簡單講,糖魔(Candyman)是個因歧視而生的冤魂,每個時代總有被歧視的不幸者,所以 Candyman 永恆存在。但即使糖魔在黑人社群中鬧事,無人會敢於報警,因為白人警察不會認真看待。所以,糖魔的故事要「延續」下去,就要有人「接手」。身為主角的黑人藝術家新星,因尋找創作靈感重遊糖魔出沒的社區,接觸糖魔故事,解開糖魔封印,被糖魔寄附在身而走上不歸路。

製作本身有其吸引之處,畫面的分鏡、暴力美學呈現,不走嘩眾取寵的血腥大平賣,比較同類作品皆屬上品。同時,呈現亦用上類似皮影戲的手法訴說歷史上種族歧視的暴力(同時是劇情提要,總括前作故事)。理應,是理應,達到《訪.嚇》或《我們.異》(Us)的水準,但事實不然。問題在於,怎樣從糖魔的暴力中尋找平權正義呢?

若糖魔是被欺壓的黑人冤魂,那其復仇對象該是明顯看不起黑人的白人對嗎?對不起,最初的受害者根本沾不上歧視的邊,要麼跟醉酒的主角吵架,或是批判主角的創作,若因此而被「報仇」的話,是創作人太玻璃心,抑或想講黑人與白人之間無法消除仇恨,實在不得而知;然後有一群女生貪玩呼喚糖魔咒語被殺,卻被強行安插欺凌黑人女同學的罪名,觀眾視角所見,是糖魔向白人報仇,還是咒語「有求必應」?

胡裡胡塗走到高潮,糖魔終於具像化由亡魂變成真人,但又突然插入白人警察執法不公的制度暴力,不過觀眾會從過度簡單化、標籤化和符號化的呈現理解故事(達至創作人目的),還是無法消化前文後理,已不得而知。若需要把糖魔說成是制度暴力和種族歧視下的亡魂,就需要有其可憐之處⋯⋯但實在,看不到呢。其可惡之處呢?受害人們,不過是一兩句說話頂撞黑人吧?與歧視的距離還很遠吧?

大叔深想,若之前還說白人在流行文化和商業市場消費黑人,那黑人自己,亦不是消費自己被歧視的地位和處境嗎?還是,背後創作人太玻璃心,連一句頂撞說話也容不下呢?

按此了解更多電影資訊

請瀏覽 SPILL 網站及關注旗下社交平台: 

MeWe:@spill
Facebook:@spillhk
Instagram:@spillhk
YouTube:@spillhk

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為你送上電郵限定的精選新聞,以及不同欄目的深度報導,評測、觀點、專題,包羅萬有。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