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蔡若蓮: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非「你死我亡」

商台新聞

更新於 04月06日03:20 • 發布於 04月05日03:28

政府提出透過4個重點策略,配合多項重要措施,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包括支持本地專上院校擴容提質、促進專上教育多元化、推動香港與內地高等教育協同發展 ,以及加強與香港以外地區的交流及合作。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上表示,現時各資助專上院校合共有2.3萬名非本地學生,當中約68%是內地生,其餘依次序是南韓、印尼、印度、馬來西亞、哈薩克等;至於英國、美國和法國等地,由於高等教育機會較多,因此從當地來港就讀的學生較多是研究生。

她又指,政府致力推進北部都會區的專上教育建設,計劃在北都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專上學院與中外知名院校加強合作,通過共享區內資源和產業聯動,提升協同效應,吸引更多海外學術及研究人才來港,包括設立合作研究院或研究設備。她說,「北都大學教育城」首幅位於洪水橋的土地,預料可於2026年交付自資專上院校發展,相信院校正積極準備。

蔡若蓮: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非「你死我亡」

會上有議員關注吸引教研人才的問題,新民黨葉劉淑儀質疑,政府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目標和定位不清晰,反問當局是否因本港人口萎縮,導致院校招收本地生的數目不足,而放寬收生限制,促請政府清楚列出多招收非本地生的利弊、牽涉多少資源,以及對社會的整體利益等。她又關注,本港有逾60%非本地學生都是內地生,認為要吸納全球最優秀的學生,不能單靠舉辦博覽會,而要吸引知名教授來港,強調若大學不夠強,就只能吸引單純喜歡在港生活、只想取得學位的人士。

蔡若蓮回應說,《施政報告》已清楚交代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目標,指本港有5間百強大學,反映多間院校都有優秀的教授,目前各高等專上院校有約3分1教授均來自海外,相信可讓香港發揮國際化和多元化的優勢。她認同要參考不同國家地區的做法,但形容「搶知名教授和優秀學生的工作,我們想到,其他人都想到」,例如日本、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都很積極。

她強調,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工作不再是「你死我亡」,而要與其他地區發揮協同效應;各專上院校已知悉北都發展的藍圖及規劃主題,提交發展意向書時亦有加入相關元素,政府目前正整合資料,確保可達致產業聯動。她又解釋,內地有上千萬適齡學童,因此全球專上學府的非本地生都是內地生佔最多。

政府將從政策上支援非本地生適應香港環境

支援留學生適應本地環境方面,蔡若蓮表示,各院校事實上並不缺錢,因此政府會在政策上提供更多支援,包括延長非本地生畢業後的留港時間至最長24個月,亦可提早於就讀期間在本地做兼職或實習,相信有助非本地生更「貼地」、融入香港社會。

至於加學費,蔡若蓮指,本地本科生每年學費,多年來維持在4.21萬元,當局考慮政府狀況後,認為要遵守收回18%成本的財政紀律,但強調會顧及家庭負擔等各方面因素,會循序漸進加學費,不會一下子大幅增加。

教育局補充指,學費水平對上一次上調為1997/98學年,政府會按照既定政策及機制,探討是否需要調整,當中會考慮「用者自付」原則及相關因素,包括市民負擔能力和整體公共財政狀況。當局強調,學生資助計劃,會確保學生不會因經濟困難,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