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去年有9間戲院先後結業或停業,全年總票房收入則跌至13億元,比前年減少約一億元,是13年以來最差。港府曾於《施政報告》指「電影是市民的主要娛樂之一」、「政府會在重點文化及娛樂發展區域,考慮預留空間發展電影院,並研究如何在土地出售及規劃上配合電影院的發展」,如今看來實在諷刺。除了租金壓力、時下太多娛樂選擇、串流平台將落畫不久電影急着上架,分薄市場,乃至「電影院是反映經濟的寒暑表」等人所共知的原因。今集《功夫茶》探討各界忽略的觀點,其實票價太貴、沒水平的電影充斥、網絡「專頁影評人」不專業的影評幫倒忙,均是拖累戲院業和電影業的致命傷。
在香港入戲院看電影,除了買戲票,還需要付出時間成本,以港人平均月薪約2.39萬港元計劃,花兩小時看電影,「真實票價」可能逾二百元,市民認為「戲飛貴唔值」。事實上於2023年全港戲院日戲院門票劃一30港元,吸引逾22萬人次到戲院看戲,創下該月單日最高入場人次,以及非假日最高入場人次紀錄,而在2024年全港戲院日,亦一共錄得逾20萬人次入場,創下有記錄以來周日最高入場人次,連續兩年的民意表態。
「30元看電影」市民表示踴躍,當中原因是觀眾多次中伏,用行動告訴業界30港元就是這條界線,受不了那些初中生水準的劇本,可立即起身離場,不用留下又被迫損失兩小時。觀眾中伏數次後,之後也不願到戲院看電影,這就是戲院「執完一間又一間」的原因。
電影不賣座,投資者沒錢賺 ,今後也不太願意投資,就算願意投資預算也收縮緊,結果港產片愈拍愈縮,想說服觀眾入戲院也難。日前一位對香港電影出錢出力出心的演員兼監製坦言,對香港電影市道並不樂觀,今年電影製作會縮減,甚至去到一個頗為恐怖的地步,預計很大機會要得到政府資助才可開戲,但財赤嚴重下政府會以多大力度資助電影界開戲真是拭目以待,但在可見的將來,除了個別「低成本」高手,否則在如此惡劣環境下,拍出來的電影質素也不會好,對觀眾吸引力又打折扣,這個戲院業、電影業結構性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諷刺的是,某些電影就算拍到如何差劣,但為電影進行宣傳的人,找網上一些非專業的「專頁影評人」把爛片「讚到上天」,觀眾入場看罷喊笨。當有些拍得真是不俗的電影,卻遭這些專頁影評人大罵特罵,「專頁影評人」可謂送戲院業、電影業一程。
其實亦不是所有影評也是「流到爆、廢到嘔」,網上也有從場景空間、畫面分割線,評價電影導演手法的專業影評,但在這個人人可以開通頻道,自稱影評的世代,稱職的影評佔1%也沒有,劣幣驅逐良幣,久而久之觀眾對所有影評自然不再相信,間接對電影也不存好感,覺得還是少看為妙。
文化人胡恩威在一本探討文化藝術的著作指出,「有深入的評論,才有進步」,當社會湧現看戲少之又少的電影人,加上不認識電影的專頁影評人,以及網紅所謂評論,只會出現「整個電影業被你弄跨了啦」;「戲飛貴唔值,爛片常充斥,網紅弱智評」等等,不要待至戲院全結業,才意識到問題。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