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三色回收桶已放置二十年,環保署去年年底再推出「三紙兩膠」宣傳,鼓勵乾淨回收,但《蘋果》近月跟進膠樽回收,無論市民、三色桶外判清潔商抑或指定回收點,均無按指引清洗、除去樽蓋及招紙。有回收商稱出口再造時已有機器處理雜質,乾淨回收無必要,亦與會否污染原材料無關。環保署回覆指建議旨在培養市民養成優良回收習慣。
因應內地收緊進口洋垃圾政策,環保署去年12月急忙宣傳「三紙兩膠」,其中「兩膠」即是只有一及二號膠可放入回收桶,並要除去樽藍、招紙並沖洗乾淨。但因信息混亂,署方在推行兩個月後急忙變陣,改推「三紙回收、膠樽優先」,只要是飲品膠樽及個人護理用品膠樽即可放入回收桶。
根據食環署統計數字,去年公共回收桶收集到770噸塑膠,平均每日就有逾2噸。《蘋果》近月直擊回收承辦商碧瑤收集街上三色桶的廢物,發現啡色膠樽桶內的膠樽絕大多數無按指引拆蓋及招紙,同時混有應分開處理的膠袋、各類金屬器皿,甚至食物渣滓。
所有三色桶膠樽會送到碧瑤粉嶺工場,由工人人手分揀出較乾淨的作回收處理,但未見按環保署建議,個別拆去樽蓋及招紙或沖洗。由於廢物中殘留未洗淨的含糖飲料、食物渣滓等,工場裡仍然充斥臭氣,與署方理想中的乾淨回收大相徑庭。所有可回收廢物會壓成磚狀,暫存在戶外等候運走。
北區回收中心同樣以收集廢膠為主,主要服務附近街坊及屋苑。中心負責人李昌隆表示,過去每月可收到10噸廢膠,但「三紙兩膠」推出後,現時集中收集膠樽,令收集量大跌至約6噸。
記者到場所見,大部份膠樽送來時均有事先清洗,少部份更會除去樽蓋及招紙,但更多的是連蓋及招紙直接壓縮等待送走。李昌隆指附近街坊乾淨回收意識高,但每日收集數量龐大,除非見到有明顯液體殘留或是「唧唧泵」等混有金屬的容器,否則不會個別處理,「逐個擰會關節炎,所以同事未必會做到咁多」,加上招紙無易撕設計,「要用剪刀或cutter,做起上嚟有啲危險。」
李昌隆指出口回收商有機器去做破片、清洗、分類,分開處理反而會更麻煩,「張紙輕飄飄大風吹咗,樽蓋咁細起地下踩到會跣親」,加上份量少,「要說服回收商幫幫忙骾咗佢」。他稱「有肉食」如一、二號膠當然有人接收,其他膠因份量不足的則無人願意處理,「除非你立例話其他唔收嘅膠料唔用得,又冇喎」。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表示,當初與環保署商討時亦有考慮建議會否擾民,但認為市民若能做到乾淨回收,可節省清洗及除蓋等工序,有助降低成本。他亦指出,乾淨回收主要是減少對市民的滋擾,「尤其工廠隔籬係民居,洗乾淨先冇咁臭」,與會否影響回收品質無關。
事實上,環保署多年來一直有宣傳乾淨回收概念,但公共回收桶各式廢物依舊混雜的情況,反映普遍市民對問題根本無關注。碧瑤回覆查詢亦表示,政府在「乾淨及正確回收」宣傳的廣泛性及效果不足,如三色桶就經常淪為垃圾桶,降低可回收物質素,令影響回收率。
不過根據立法會文件,碧瑤與政府簽訂的兩年期回收合約,價值逾2200萬元,平均每年逾1000萬元,但最終亦未有按環保署指引處理膠樽。據了解碧瑤辯稱由於回收量多,同時人手所限,未能做到逐件仔細分類,同時因工場不設排污設備,所以不會沖洗。
原來建議可跟可不跟,環保署無正面回應成效,但指當初商討安排時,業界普遍支持去除樽蓋及招紙的建議,認為可「便利回收處理商的後續工作,提升回收物料的質量及價值」,又指「三紙回收、膠樽優先」及乾淨回收宣傳教育,目的是培養市民養成優良回收習慣;亦有與食環署聯繫,共同檢視及改善回收合約的條款及安排。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