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周日話題:當戰爭實時進行中

明報

更新於 2022年02月26日18:49 • 發布於 2022年02月26日20:30
自去年俄羅斯調動大批軍備到烏克蘭邊境開始,不少當地人將俄軍調動的情景上載TikTok,有些傳媒會利用這些片段分析,追蹤俄軍的部署。(法國《世界報》影片截圖)
自去年俄羅斯調動大批軍備到烏克蘭邊境開始,不少當地人將俄軍調動的情景上載TikTok,有些傳媒會利用這些片段分析,追蹤俄軍的部署。(法國《世界報》影片截圖)

【明報專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大部分人都義憤填膺,緊貼互聯網看着最新局勢。在今次侵略戰爭中,「隔岸觀火」最大的分別便是Open-source intelligence(OSINT)發展漸成熟。早在俄軍去年調動兵力大量集結烏克蘭邊境時,當地人拍攝的俄軍影片便成為一眾智庫及民間分析員的重要資訊,加以分析定位,以鎖定俄軍佈防。再加上私人衛星公司提供的照片,俄軍的行蹤可以說無所遁形。自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以來,熱心的民間情報分析員也群策群力揭穿俄羅斯的資訊戰。這些實時的情報分析會如何左右戰局?

互聯網的出現早已令眾多資訊透明公開,加上智能手機普及,大家都隨時可拍片上傳,令互聯網充斥大量資訊,只待有心人加以發掘拼湊分析。促成OSINT大行其道的,還有私人衛星公司的服務,衛星圖的質素大幅提升,令衛星分析不再是政府的專利,傳媒及智庫也可以自行分析衛星圖。不少智庫便是透過分析衛星圖變化來推測朝鮮的核計劃。

運用OSINT 追蹤俄軍部署

在今次烏克蘭危機中,好些傳統傳媒早已運用OSINT報道,法國《世界報》(bit.ly/3IpaEKR)及英國《經濟學人》(econ.st/3plkINf)都善用社交媒體片段及衛星圖片分析,追蹤俄軍的部署。

自從去年4月俄羅斯調動大批軍備到烏克蘭邊境開始,不少當地人便將俄軍調動的情景上載TikTok,他們多只是純粹記錄一下當地發生的異常事件,也沒吸引多少注意。不過這些片段都成為掌握俄軍調動的重要線索。據Centre for Information Resilience(CIR)的Benjamin Strick向網站WIRED說,他們會比對片段的建築物跟其他衛星圖等來分辨真偽並核實拍攝地點,2月已核實166條短片。確定短片真偽及地點後,大家再可以辨別片段中的俄軍軍種及武器型號等。不少熱心網民加入分析討論,網上也有教學,例如Bellingcat便有一篇文章專門教如何查俄軍車牌。

Bellingcat相信是最著名的OSINT團隊,早因為經常針對俄羅斯而被俄點名為「外國間諜」。Bellingcat的創辦人Eliot Higgins在敘利亞內戰期間養成的癖好,便是分析YouTube影片出現的武器。他後來跟一群志同道合的網友做分析,2014年創辦Bellingcat。同年7月,Bellingcat便因為調查馬航客機MH17在烏克蘭東部被擊落事件而聲名大噪。他們在網上發現一段當地人拍攝一個俄羅斯導彈發射器移動的網片,Higgins跟朋友立即利用Google Earth等「查案」,透過辨識片中建築物及樹木,找出該發射器的位置。最後一名匿名博客辨認到一處最可能發射的地點,又找到一張照片顯示該發射器運回俄羅斯,且少了一枚導彈。Bellingcat的調查並非一錘定音,荷蘭領導的獨立調查團後來調查更多非公開資料,例如截聽電話、目擊證人供辭、驗屍報告,如死者身上的「山毛櫸」導彈碎片,印證了Bellingcat的調查。

應對資訊戰 阻栽贓嫁禍

除了提供資訊,OSINT亦成了應對俄羅斯資訊戰重要一環,令俄羅斯難以製造false flag(栽贓嫁禍的事件)令其師出有名。俄羅斯出兵其中一個理由便是保衛烏克蘭東部的親俄民眾免受「種族清洗」,俄羅斯自2014年起便不斷重彈老調,惟從未提出有力證據,另一指控則聲稱烏克蘭軍隊要用化武襲擊烏東平民。2018年,有俄羅斯黑客宣稱美國情報人員正跟烏克蘭軍隊合謀使用化武對付烏東平民,為不少俄羅斯傳媒報道,烏克蘭否認。俄羅斯國防部長去年12月21日亦在公開演說中聲稱美國私人軍事企業向烏克蘭提供化武在東部使用,但未提出證據。

2月18日,Donetsk及Luhansk兩個「人民共和國」聲稱烏克蘭軍隊突襲,宣布疏散平民。Donetsk的親俄領袖拍片宣稱局勢惡化要將平民疏散去俄羅斯,不過民間情報員分析該片的元數據卻顯示片段是拍於2月16日,當時局面平靜。Donetsk人民共和國同日聲稱,10至12名操波蘭語民兵企圖炸毁當地污水處理廠的氯氣罐,但為其「人民軍」阻撓,其中兩人被殺。「人民軍」又從死者身上找到攝錄機,片段被公開作「證據」,有俄羅斯傳媒報道烏東局勢時也有引用該片段。Eliot Higgins在Twitter詳細介紹如何拆破假片(shorturl.at/hHUX0)。網民首先發現,片段的元數據(metadata)顯示片段是2月8日錄製,並且混入聲音檔案。網民再在YouTube搜尋到一段芬蘭軍隊的操練片,該片段元數據的聲音檔案正跟影片的爆炸音檔相同,而仔細分析兩段片的爆炸聲音亦極為相似。

該片段就算是真也不能證明什麼,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弄一條難以令人信服的片段?Higgins接受《衛報》訪問時也說,國際觀眾對俄羅斯的假資訊不為所動,不過俄羅斯國內人士傾向相信,尤其是老一輩。這也可能說明了,民間情報員的工作只能阻截假資訊向世界傾銷,至於俄羅斯國內則鞭長莫及了。

情報公開透明 點影響局勢?

《經濟學人》去年8月曾以封面專題探討OSINT這種民主化情報分析的潛力。OSINT的潛力毋庸置疑,不過網民集體智慧也有出錯的例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事發後大批網民金睛火眼看短片及相片「查案」,結果錯誤指一名無辜者是炸彈客。所有資訊是否都應該公開也是一大問題。例如公開資訊會否危及一些人的安全?會否助長某些政府或組織?一些OSINT研究者便開始草擬倫理守則。另一個問題是,當情報變得公開透明時,會如何影響局勢?《經濟學人》當時以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為例,事件用了13天化解,危機得以結束很大程度上因為保密。蘇聯之所以撤走古巴導彈,是因為美國答允蘇聯撤走土耳其導彈,但美國總統甘迺迪隱瞞此事。這例子可見,秘密可為外交斡旋保留空間。在OSINT時代,古巴導彈危機會如何上演?領袖還有否13天秘密討價還價,抑或只有13小時?當一切公開透明,國家安全更演變成公關戰,領袖還可以冷靜作決策嗎?抑或為了顧全面子不惜玉石俱焚?答案可能在今次烏克蘭危機中看到。在今次危機中,一切彷彿透明公開,美國不斷公開情報反駁俄羅斯;俄羅斯總統也公開在國家安全會議上大發雷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則無助地拍短片,又在Twitter上tag各國領袖求救。這樣公開的戰爭到底會如何發展?

唯一肯定的是,就算怎樣熱中分析OSINT,或在社交網上撐烏克蘭,我們終究只是隔岸觀火,烏克蘭人的痛怎樣也無法切身體會。

文˙林康琪

編輯•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