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見字抄經:佛教派別爭議 為境生覺 過去未來存在嗎?

明報

更新於 2022年02月26日18:49 • 發布於 2022年02月26日20:30

【明報專訊】承接上期佛教如何看時間,佛教派別之一的「一切有部」相信三世實有,即過去、現在、未來都存在,而過去、現在、未來的事物都存在,即一切皆有,一切我們認知的事物都存在。這跟我們熟知的大乘佛教立場不同,大乘佛教以內的其他佛教派別只承認現在存在,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於是掀起一切有部和其他派別在存在定義上的爭論。

「時空中的存在」概念

什麼是有?什麼是存在?你拿着的報紙,喝着的咖啡,頭上的天空,看起來都如此真實,我們相對容易相信這些東西是存在的。那麼看不到的東西,例如上帝、外星人或靈魂呢?一直以來,存在的定義是爭辯不休的哲學問題,有當代哲學家把存在定義為「時空中的存在」,即存在於這個時空中的實體事物,包括遙遠的火星和被吃得一點不剩的蛋撻。但時空中的存在,似乎不足以包括我們已知而相信其存在的東西,簡單的例子如數字,不是1、2、3、4這些手指頭也能表達的實數,而是無理數,尤其是微積分中比阿拉伯數字還多的字母和符號,如√3、log10(x)這些無理數不能數數目表達,背後有複雜的概念和計算,這些抽象的數字顯然不是存在於時空中的實物,但我們相信他們不存在嗎?

時空中的存在無法涵蓋概念,中大哲學系教授姚治華再舉例解釋,中文大學其實在時空中也不存在,我們可以說在馬料水的山頭有幾群建築物,建築物上寫有「香港中文大學」,這裏有草地、樹木、宿舍,但這裏被稱為「香港中文大學」是人們賦予的意義,是我們投射自己的想像在這處地方,中文大學只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如果人類滅亡後外星人參觀地球,校園對他們毫無意義,也沒有人知道這裏是中文大學。

佛教定義存在 涵蓋形而上

佛教早期已定義存在,姚治華說:「任何東西只要有作用,就是存在,或者現在存在。」這個定義比「時空中的存在」寬鬆,涵蓋範圍也較廣,因為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也可以有作用。佛教其中一個派別一切有部,為存在再定義,為境生覺是真有相,姚解釋,「能夠作為境,作為對象產生認知,這是存在最根本的定義」。例如你昨天吃了一客焗豬扒飯,焗豬扒飯是對象,你對焗豬扒飯有認知,有記憶,你記得飯的味道、樣子,所以過去的焗豬扒飯是存在的。未來也存在,姚補充,「一切有部對未來的論證則有點弱,未來你可以預想明天你做什麼事情,所以同樣,明天想像的對象存在的話,你才可以去想它」。一切有部對存在的定義較闊,因為過去和未來都可以認知,所以過去和未來存在,一切可知的都存在,但這也在佛教內部引起不少批評。

若過去不存在 還有因果嗎?

一切有部解釋,一切可知的都存在,「一切皆有」的教義對修行很重要。他們引用佛經的故事,指如果過去不存在,弟子就不可能執著過去存在的物質,也不可能捨棄,不可能修行;同樣如果未來不存在,我們就不能在未來修行,正因為過去、未來的物質存在,我們才執著於我們所擁有的,渴求我們將會得到的,修行的重要就在於我們要學會不去求它,不去想它,即使它存在於我們眼前。而且如果過去的東西不存在,就不會有善惡業報,今日之所以有果報,是源於昨日種下的因,如果過去不存在,過去的因也不存在,也自然沒有現在的果報,因果規律說不過去,人們也不會因為忌憚果報而行善避惡。

改變形態 以另一方式存在

一切有部相信事物不是從有到無,或從無到有,物質只是改變組合而變化,例如花凋謝後看似已滅,但其實只是化落泥土轉化成養分,它仍然存在,不是完全消失,只是隱藏起來,直到未來再以花朵的形態出現,任何生滅、變化、因果關係亦然。今天種下因,果報現在未可看到,但他日會顯現出來,姚治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切,都是由隱到顯的過程。」如果按一切有部的說法,存在的東西會一直存在,而且過去和未來的東西都同時存在,只是顯露與否的分別。但佛教其他派別反駁,這樣即是當因存在,同時果也早已存在,不是因為先發生因,才生出果,姚解釋,「這樣的話,我們這個因對未來的果就沒有任何作用,沒有生它的作用」。過去、現在、未來本來就存在,過去不能生現在,現在不能生未來,跟緣起的說法有所矛盾。

存在與否 如何界定?

佛教其他派別又反駁一切有部對存在的定義,一切有部說我們能認知的事物就是存在,其他派別則認為,我們不止能認知事物的存在,也能認知事物的不存在。當我們回想往事時,記憶非常鮮明,我們對記憶有認知,但記憶只是記憶,過去事物已經不存在。又或,我們看到事物,對事物有認知,自然覺得事物存在,而不存在的事物,我們也能看到而認知到。假設你到同事的辦公室找他,去到辦公室發現同事恰巧不在,你認知到同事不存在於這房間,過了一會兒同事回來,你就認知到他存在了。因為你看到同事的電腦、書桌、水杯,你知道平時他會坐在這些東西前,但這時你看不到人,所以你認知他不存在。存在與否、有或沒有是根據周遭環境,相互對照而界定,如當我們說沒有燭光,是因為我們知道燭光點燃起來是什麼樣子,所以認知到未點燃和燃燒殆盡的蠟燭就是無的狀態。佛教其他派別嘗試以此解釋,我們能夠認知到不存在,所以一切有部對存在的定義有誤。

【隸書】

背景

隸書是漢代常用的書法字體,徐沛之這次參考漢朝的石碑拓本,漢隸特色是「蠶頭雁尾」,起筆如蠶蟲的頭,即起頭較圓,筆畫藏鋒,收筆時如雁鳥尾羽,向右上方提起出鋒,可參考「生」字,每個字只能做一次雁尾捺刀。

小技巧

中鋒用筆為主,保持線條挺直、飽滿。漢隸字帖多出自石碑拓本,石碑因是鑿字,字體特別之處是線條不會太平整光滑,如要模仿石碑的金石味道,寫字時可放慢速度,力度控制不用太平均。

■新系列預告

宋明理學,下期登場!

佛教起源於印度,發展至今已逾二千多年,佛教內部分裂出不同部派,「見字抄經」介紹了中觀派、唯識派和一切有部等,也講介了他們對空、因果的哲學觀。下期我們開新系列,回歸儒家,看看宋明理學如何糅合儒、佛、道家思想,說天人合一、良知天理。

文˙ 朱琳琳

題字˙ 徐沛之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