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運動

長跑・專訪|紀錄她與她的跑步日常 不轟烈但動人細膩

體路 Sportsroad

發布於 02月08日03:54

【體路專訪】1967年,Kathrine Switzer報名只允許男性參賽的波士頓馬拉松,而當時女性並沒有參與任何長跑賽事的權利。掛上編號「261」號碼布的她,在賽事途中受到賽事總監多次驅趕,幸得男友一直護航下衝線,創下了女性首次完成馬拉松的先河。事件發生的5年後,波士頓馬拉松最終亦開放予女性參加。時至今日,跑步不只是性別平權的象徵,其意義亦因時代進步而變得多元。因跑步結緣的4位本地女生,各自有著不同的實力及跑步初心。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她們則帶著有如Chill Guy的「佛系」態度,參與一場「跑步為名.High Tea為實」的Girls Run,推動本地女生跑步文化。

《女生 | 跑步誌》是以本地跑步女生為主體的社交平台,定期會發布跑步女生的投稿,讓彼此知會與打氣。這份打氣心也延續至小誌出版,依賴全女班團隊製作,以一期一訪問的形式,分享香港女跑者的心路故事。

《女生 | 跑步誌》編輯林茵茵(林茵)
《女生 | 跑步誌》編輯林茵茵(林茵)

小誌編輯林茵茵(林茵)習跑接近10年,也曾參加過兩次海外全馬。她在2017年任職社福機構時,曾經製作書籍《跑步誌》,透過讓12位本地專業及素人跑手故事被看見,從而宣揚跑步的正能量。《跑步誌》面世數年後,她一直希望延續有關跑步的創作,而讓她靈機一觸的卻是兩位按摩姐姐,「有段時間自己喜歡上按摩,跟按摩姐姐閒聊才發現她們也有顆跑步的心,包括參加過很多海外賽事,也曾在本地賽事多次獲獎。讓我發覺原來跑步可以令每一個人發光發亮,從內散發一種自信,因此她們啟發我去延續《跑步誌》,就是成立女生版,集合女子力去凝聚大家。」

利用社交平台發布訪問短片,觸及最多受眾是目前的大趨勢,不過《女生 | 跑步誌》在數位化時代卻反其道而行,選擇紙本印刷,那是林茵作為傳統文字工作者的堅持,也深信紙本質感的力量。「有時看一個故事,看不足30秒便想掃走,過去了就沒有了。不過小誌是一個永續的存在,看完的人能夠親手傳遞給身邊的人,那種情感來得更為真實。我很想透過每次揭頁的質感,去將相片及文字更好地傳達,令那些故事更能觸動到讀者。」她又提到,香港的小誌文化大多數以文藝為主題,因此想嘗試以跑步為切入點,接觸一些平常很少甚至不運動的人。

《女生 | 跑步誌》首期主角王慧珠(Kimmy)
《女生 | 跑步誌》首期主角王慧珠(Kimmy)

「跑步為名.High Tea為實」

「不追不趕的偏門人生」,成為了首期小誌主角王慧珠(Kimmy)的寫照。身為自由工作者的Kimmy,習慣抱住開放的態度過活,相比追求大眾眼中的穩定,她更趨向找到自己人生的平衡點,單是跑步方面足以見微知著。Kimmy最初由跑會成績最慢的一群,透過追求自我進步,直到在人生首場全馬跑出理想節奏。後來因工作關係,Kimmy每次習跑的間距變得越來越長,逐漸放下跑步習慣。不過因為《女生 | 跑步誌》的訪問,讓她又重拾對跑步的堅持,「訪問刊登後,林茵以前任職的社福機構邀請我們向青少年分享經歷,又趁機會參加他們的跑班,令跑步重新變成我的日常。」

近年香港的長跑水平不斷提升,不少香港紀錄相繼被打破固然是好事,但在精英化的同時,入門跑手難免會認為跑步的門檻亦相應提高。隨住小誌的面世,林茵期望召集身邊的跑步女生,不問實力,舉辦一場「跑步為名.High Tea為實」的Girls Run,目的是讓跑步成為生活,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下午,一眾女生就會相約在上環的咖啡店內,先在附近路邊熱身,再到附近街區慢跑5公里。參加者的年齡層十分廣泛,有18歲的年輕女生、60+的婆婆、有媽媽帶著兩個女兒來玩,也有兩位來港旅遊的韓國女生,路過上環而臨時加入,「當變成生活化的時候,就是少女、中女、姨姨都可以跑步,透過它去發掘自己閃閃發光的一面。」

電影《填詞L》編劇及導演黃綺琳
電影《填詞L》編劇及導演黃綺琳

每次的Girls Run都會邀請嘉賓作分享,她們全都是林茵心目中會發光的女生,不一定要跑開步,但是能夠從各自界別活出自我。但訪問當日,林茵就邀請了小誌第2期主角、電影《填詞L》編劇及導演黃綺琳,向參加者分享其背後的跑者身份。「跑步是一件容易入口的事,那不如就邀請大家喝喝東西,順便跑吓步,聽聽嘉賓的人生哲學,了解跑步怎樣與她們的生命互相影響。但我們不是跑會,因為目的並不是追求有系統的訓練,純粹是一個平台去承載著大家。如果你沒有跑開步,我們很希望這裡成為你跑步的起點。對於有跑開的朋友,我也很歡迎你過來感染今天剛開始跑步的人。」

麥嘉怡(Charmaine)
麥嘉怡(Charmaine)

由「十小辣」開始感受跑步

跑步就像食米線,習慣吃清湯的從某日起淺嚐「十小辣」,逐漸刺激味蕾。從小到大對於運動欠缺好感的麥嘉怡(Charmaine),在朋友邀請下報名參加去年渣馬,「抽到比賽資格才知道,原來10公里是有兩小時限制,所以我一定要完成它,不想上巴士!」渣馬順利完賽後,她在跑會內認識了林茵等人,並開始接觸不同的路跑賽,身邊的朋友亦陸續受到她所感染,結伴參加Girls Run。跑齡僅兩年的Charmaine,即將在3月於首爾挑戰其人生首個全馬,坦言心中一定有壓力,「不過又覺得跑步其中一個好玩的地方,是當作給自己的實驗。本身我是完全不跑步,第一階段是發現自己原來是跑到步的,第二階段是完成某個目標距離,第三就是造時間,之後就是追求進步。」

除了享受跑步的挑戰性,用雙腳去探索自己所在的社區,感受城市的生命力,也是另一種快樂,「香港人經常說放假要去哪裡旅行,去感受日本、台灣的美食和文化,但香港本土的文化、傳統、小食都有待大家去發掘更多。跑步可以是一個入門途徑,起碼能去認識身邊社區的事物。」Charmaine習慣在港島練跑,對中西區的街道有深入認識,並在最近跑步時發現北角東區走廊下的東岸板道。她強調跑不在快,重點是以自己舒服的節奏慢慢走,就能成為跑步最簡單的初心。

隊長歐陽凈文(Ally)是女跑團內的「快腳」擔當。
隊長歐陽凈文(Ally)是女跑團內的「快腳」擔當。

10年路不易走 轉換方式延續熱情

至於女跑團隊長歐陽凈文(Ally)有著4人當中最資深的跑齡(超過10年),也是隊內的「快腳」擔當。由於過去數年均是為成績而戰,但同時跑步已經變成生活公式,為了在1年參加數個全馬,全年也在不斷衝,「有次我問自己,跑步是否只有追時間?後來就知道還有不同意義,另外報名去玩些不出名的海外比賽,好像去年的泰國清邁,基本上很少香港人去報名。」Ally內裡總是有股對世界的好奇,以往就曾去過西藏、新疆背包旅行,長跑也能夠讓她依然任性。今年她則希望繼續突破自己,故提議林茵籌組全女班去參加越野跑賽事。

「原來很多事物都能跟跑步有關聯,沒想過可以出到小誌,又有很多靚相、小飾物等等。或者都可以透過跑步擴闊社交圈子,這些另類體驗亦成為我的目標。」轉換心境去參與Girls Run,對於Ally是延續熱情的火花,也是種久未經歷的新體驗。

說回以往因工作而認識不少跑手的林茵,聽著女生們用汗水堆砌的故事,意識到運動對一個人的改變是如此真實及深厚,「這個平台有趣的地方是,如果只有我是不會成果的,正是靠大家每個人以自己的故事,去感染不同地方、背景及起點的人,再從不斷交流之中互相影響彼此。」只是初心這回事,雖然能夠以一件微小的事偶然而成,但終需靠自己踏出第一步,才使故事變得有獨特價值。

圖、文:李子正

《體路Sportsroad》
屬於香港人的體育新聞平台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portsroad/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portsroad.hk/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