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沒有她,我的孩子應該活不下來」 兒科先鋒彭純芝,為小病人力爭資源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2年12月19日03:45 • 發布於 2022年12月19日03:45 • 出處/康健雜誌 文/張雨亭 圖/陳弘璋攝
「沒有她,我的孩子應該活不下來」 兒科先鋒彭純芝,為小病人力爭資源
「沒有她,我的孩子應該活不下來」 兒科先鋒彭純芝,為小病人力爭資源

《康健》〈2022兒科年度好醫生〉彭純芝從第一線急重症救治,走入教學現場,她是長官眼中的「大姊頭仔」、是病人家屬眼中的「救命恩人」,她又如何直面政府,好搶在兒科醫療崩盤前,守住資源?

馬偕兒童醫院醫學教育室主任彭純芝符合多數人對兒科醫生的想像,親切、溫柔,說起話眉眼彎彎,不時夾著爽朗笑聲。但就是這樣一個柔柔暖暖的形象,到了推動政策改變的關鍵時刻,轉瞬成了事無鉅細都攬在身上、勇於站在前頭向國家請命的「大姊頭仔」!

「就好像兄弟姊妹一旦有事情,大姊頭會出面幫大家擺平,」台灣小兒科界公認的龍頭大老、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說,正是他形容彭純芝為「大姊頭仔」,並大力舉薦彭純芝,成為《康健》〈2022年兒科年度好醫生〉。

白色巨塔微妙的政治生態下,有些人明哲保身,顧好自己的任務就萬事大吉了,但彭純芝不一樣,她總是會照顧別人,李宏昌說:「很多年輕的醫師一有問題,都先找她。」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彭純芝負責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的教學工作,一晃眼已近20年,馬偕這20年來培育出的兒科醫生,都算是彭純芝的學生。「大姊頭仔」的照顧,不僅僅是在院內和住院醫師聊心裡話,院外更直上國家政策級的規格,為全台新生兒、兒童力爭醫療資源。

少子化的政策先鋒,勇於向政府力爭資源

「兒科就是弱勢啊,又沒有選票,所以沒有人要顧我們啊,」笑聲中絲毫不拐彎抹角,彭純芝直率地點出兒科敏感的問題癥結。

少子化之下,兒童能享有的資源與照護理應加倍重視,但在醫療現場,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就拿今年新冠肺炎對兒童的衝擊來說,很多醫院的重症兒童床位不敷使用,歸根結柢是兒童加護病房的護理師根本不足。

「照顧成人的護理師和照顧小孩的護理師,兩個專業是差距很大的,很難通用,」彭純芝強調。少子化不僅沒讓兒童醫療更受重視,反而讓資源更加匱乏,「本來一家醫院的兒科部門,假使最初設計是病房可以照顧25萬的新生兒,現在新生兒變少了,你猜醫院會怎麼做,一定把這些人擺到其他單位去嘛。」

兒科醫療資源的萎縮,還來自於部分醫藥材的難以取得,「很多早產兒或兒童使用的器材,它的管徑都要比別人小,然後用量又少,廠商常常不願意進口。」

彭純芝早已預見兒科醫療資源、醫護人員數量的崩盤危機,要逆轉頹勢,只能靠國家出手,「政府應該要把每一個新生兒、每個兒童能接受到的醫療資源拉大,才能保住醫療機構、醫療照護人力或者經驗的傳承。」不斷地倡議下,政府也邁出步伐,例如成立兒童困難取得藥物的調度平台,也針對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的早產兒展開關懷與追蹤計劃,但對彭純芝來說,這些都還不足。

「我們最困難的就是,我們照顧的這群人(兒童)沒有選票,沒有人可以代表他們爭取資源,」彭純芝直言,政府投資在兒童醫療資源的比例太低,每次爭取到的費用捉襟見肘,「我們兒科專業沒有被看到,兒科應該要更被保護,尤其是少子化之下。」

從兒童急重症第一線到坐鎮幕後,呼吸治療的靈魂舵手

彭純芝從實習開始就在馬偕鍛鍊,更是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第1任的小兒科主任。2005年調回台北後,開始扛起訓練住院醫師的重責大任,先是負責小兒科教學,後又統管全院教學。近20年春風化雨,加上近10年並沒有門診,彭純芝謙稱醫療上已「退居幕後」,但就像她在兒童醫療政策上的衝鋒陷陣,彭純芝在急重難症第一線的守衛,仍是許多家長腦海中難忘的身影。

顏茗霈的女兒是白血病病童,今年已升上小三,她說如果沒有彭純芝,「我的小朋友應該沒有辦法活下來!」

彭純芝在顏茗霈女兒5歲那年,將她從加護病房搶救回來。當時孩子因白血病併發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嚴重氣胸,更已經插管好一段時間,即使已是約4年前的事,顏茗霈談起那段生死一線間的回憶,以及對彭純芝的感謝,仍十分激動:「她本來不在我們的醫療團隊,卻很熱心地來幫我們會診,3、4個月都沒有休息,幫我們隨時監控小朋友的呼吸。」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就算是半夜,只要臨時有狀況,彭純芝不是直接跑去醫院,就是用電話遠端監控。呼吸治療、調呼吸器是兒科領域最棘手的一環,但也是照顧過無數新生兒的彭純芝專長所在,不只兒科,即使其他科別的醫師,只要在呼吸治療上束手無策,都會向她請益。

「人要活著就是要換那一口氣,所以呼吸在重症裡非常重要,」彭純芝說,過去沒有視訊可遠端遙控的年代,為了病人她會放下正在公園玩的兒子,也會半夜衝出家門,「好幾次半夜出來,因為闖紅燈、超速被照相也都有過。」

曾經的體育健將,練出耐磨耐操兒科性格

一直以來,彭純芝照顧的大多是加護病房中重症的新生兒或兒童,她說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要比其他科更加小心處理的,仍是和家長的溝通,尤其在生死議題上,「要家長放手太難了。」

「就算已經到了末期,有時候突然來一個急性感染,家長還是會覺得,也許這一關孩子還是過得了,過了這一關,就算只有多1個月跟孩子相處,他也心滿意足。」

彭純芝不諱言,其實當初會選兒科,一開始也是抱持著「喜歡小孩」、「可能沒有那麼日夜顛倒」的錯誤幻想,「 本來想選婦產科,但覺得半夜出門的機會比較高,就想還是走兒科好了,沒想到進來兒科,半夜出來的機會也不比婦產科少。」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彭純芝說會走兒科的人,個性大多耐磨、耐操,回想起來學生時代的體育校隊經歷或許脫不了關係,「我國小就打羽球,還有上過民生報!」

小學羽球校隊時期,她就代表新竹在全國比賽拿下冠軍,彭純芝的父親開心到叫來一台車,讓小選手們坐在上面遊街。高中進入北一女羽球校隊,又拿下全國亞軍,大學還改打網球。

體育競賽的關鍵得分點,往往也是壓力近乎潰堤的分界點,比的就是誰能再多撐個幾分甚至幾秒,即使生子後彭純芝已高掛起球拍,那種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恆毅力,不管是在賽場、在加護病房,或在必須精準操作的呼吸器前,彭純芝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小檔案】

1967年生,馬偕兒童醫院醫學教育室主任。北醫醫學系畢業,專精新生兒與兒童呼吸治療、急重症治療。同時擔任罕見疾病專案辦公室審查委員、衛生福利部罕見疾病審議委員會委員,以及早產兒基金會董事。

更多《康健》年度好醫生精彩內容,點此查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