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運動

街知巷聞‧Ways of Urbanist Seeing(23):踱步過海 親近鴨脷洲大橋

明報

更新於 2018年10月28日00:59 • 發布於 2018年10月27日20:30
大橋毗鄰地鐵線,站在南港島線列車車頭觀賞沿線城景,是廣為人知的特別體驗。(黃宇軒提供)
大橋毗鄰地鐵線,站在南港島線列車車頭觀賞沿線城景,是廣為人知的特別體驗。(黃宇軒提供)
鴨脷洲大橋連接鴨脷洲和香港仔兩頭,橋上行人道是當區居民喜愛的休憩空間。(黃宇軒提供)
鴨脷洲大橋連接鴨脷洲和香港仔兩頭,橋上行人道是當區居民喜愛的休憩空間。(黃宇軒提供)
鴨脷洲公園的籃球場,夜燈映出的顏色比日常顯得少了幾分鮮艷,煞是好看。(黃宇軒提供)
鴨脷洲公園的籃球場,夜燈映出的顏色比日常顯得少了幾分鮮艷,煞是好看。(黃宇軒提供)
大橋迴旋處之下的休憩處夜晚鮮見人影,站在其中,駛經的車就在頭頂擦過。(黃宇軒提供)
大橋迴旋處之下的休憩處夜晚鮮見人影,站在其中,駛經的車就在頭頂擦過。(黃宇軒提供)
鐵路的橋墩中間形成一條短巷,在地上投射出漂亮影子。(黃宇軒提供)
鐵路的橋墩中間形成一條短巷,在地上投射出漂亮影子。(黃宇軒提供)
橋下一帶有很多散步走廊,在香港見到如此開闊的居住環境,也算難得。(黃宇軒提供)
橋下一帶有很多散步走廊,在香港見到如此開闊的居住環境,也算難得。(黃宇軒提供)
橋墩之下是鴨脷洲海傍道一片偌大空地。(黃宇軒提供)
橋墩之下是鴨脷洲海傍道一片偌大空地。(黃宇軒提供)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橋下流水與橋邊人家,跨海橋不一定是國家級基建,反倒可與平民生活貼近。(黃宇軒提供)
橋下流水與橋邊人家,跨海橋不一定是國家級基建,反倒可與平民生活貼近。(黃宇軒提供)
據說,這裏是豪宅,有環保露台,有完善管理,更可以望到好遠好遠。不要着眼露台外從左至右、從上至下一百八十度全部係樓景,這個豪宅,還可以見到一線天、一線海,都真係望到好遠,有緣的話,更能睇到月球與火星。(讀者莫鉅源提供)
據說,這裏是豪宅,有環保露台,有完善管理,更可以望到好遠好遠。不要着眼露台外從左至右、從上至下一百八十度全部係樓景,這個豪宅,還可以見到一線天、一線海,都真係望到好遠,有緣的話,更能睇到月球與火星。(讀者莫鉅源提供)

【明報專訊】行‧鴨脷洲大橋

號稱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上周二舉行開通儀式,投資超過五百億,長五十五公里,不過我們當然無緣在這車路上留下腳印。

這夜,我們聽過港珠澳大橋沸沸揚揚的新聞,來到寧靜的鴨脷洲大橋,這條二百三十米長的大橋如今倒變小橋了,車道兩旁有步道,步道眺望有民居,更顯可親。

路不長,已組成「幾小時生活圈」,常聽世紀工程宣傳可省卻多少時間,這裏卻只讓人想多花點時間,散幾小時的步。

從南港島線利東站出發,沿鴨脷洲橋道而行,大橋晚上充滿街坊氣息,來往的人都在慢跑、遛狗與散步。香港能「走過」的跨海大橋非常少,我們曾走過連接青衣和荃灣的青荃橋,行車近身擦過,夜晚在那裏默默直行一公里路,像個靜修小旅程。這次來到鴨脷洲大橋,卻處處吸引人張眼四處看。俯瞰鴨脷洲公園籃球場,街燈下的紅藍綠褪了一點鮮艷,色彩更利落明淨,站在橋上是看黑夜球賽的好角度,我說笑,若誰抱個少女心,這個位置大概很適合遠觀心上人投球。

小橋‧流水‧人家

面前正好來了一對飯後牽手散步的夫妻。「這橋,我看着它由無到有。」葉太原是水上人,住利東邨約三十年,女兒都說羨慕她有過浪漫的船上生活,「哪裏浪漫?他們想像不到那種苦况。以前沒有手提電話,船上住民要接駁船靠岸,返工返學都要大聲叫船,要蓋過引擎『僕僕僕僕僕』的響聲,每個早上都叫得聲嘶力竭」。自從大橋在一九八○年建成通車,鴨脷洲不再是孤島。葉先生寡言,趁我們在聊,舉手機拍下橋底冒出來的幾艘龍舟,這夜他拍了兩張照,另一張是妻子憑欄看海,看起來像遊人的留念照。葉太說,那天她到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拜山,「我從山上看過來,禁不住跟女兒說,其實香港仔好美」。

橋盡,從香港仔走回頭,看到的美更不尋常。迴旋處下方原來有個休憩公園,大橋繞到此處,漸漸低矮駁出地面馬路,部分橋面像在公園中間穿插,站花槽旁邊一轉身,一輛的士就在視線稍高的地方「飛過」。走上大橋近黃竹坑的另一邊看去,水道兩岸,左邊是巴士車廠,與橋面平行的鐵路傳來一股股空洞風聲,為巴士緩緩斜上停車場高層的畫面「配音」,驟看竟如過山車,似乎上到最高處就會高速俯衝而下;右邊是「聖神修院」帶道家色彩的獨特中式建築,與綠林、河道及鐵道相配,讓黃宇軒問:「不比韓國清溪川好看嗎?」

夜了,淡綠鐵道上,開往金鐘的列車空盪盪,而入利東站的一列,車廂淡黃燈光裏卻滿是或坐或站的城市人。這是橋上最溫暖的風景,不過聽說居民不喜歡鐵道擋了金爍耀眼的珍寶海鮮舫。回到鴨脷洲,籃球場快熄燈了,踱至鴨脷洲海傍道,橋底空間寬闊,昂首見到「航道橋高十四米」幾個大字,方又覺察大橋宏偉,但人還是可與它親近:橋墩之間藏了約一個身位闊的小巷,探進裏面,聽不厭是地鐵駛過的迴聲。

文//曾曉玲

……………………………………………………

視‧跨海橋

城市研究與社會學有大量關於流動(mobility)的討論,「橋」亦多與此課題牽連,難免側重它們的連結功能,讓人與交通工具可在其中過路。

但高橋也可是獨特的公共空間。我雖畏高,但也特別享受逗留在架得特別高的跨海橋上,高處不勝寒,看橋兩邊像被分隔開的海,和川流不息的路人、跑者、船和汽車。

你站在橋上看城市風景

橋,尤其是現代跨海與跨過城市主要河流的大橋,可以定義都市的形象。最顯著的例子當數三藩市,金門大橋的橙色,就是舊金山的標記,步行在其上,亦被視為到訪該城不可錯過的體會。倫敦也曾以設計突出的千禧橋,在世紀之交,建立泰晤士河兩岸的新景觀,望予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一九九七年開通的青馬大橋,也曾象徵香港這個城市邁入新階段,至今到訪香港的人,大多從機場到市區,都體驗到走過大橋的移動經驗。

從城市轉折到區域誕生

上周港珠澳大橋開通,讓人想到的是城市研究常論及的「大都會區域」(mega-city-region),相對於集中的單一城市,都市化的未來指向由區域內多個大城市組成的群組,大橋的符號意義,就在於區域將比單一城市更受重視。就香港而言,從一九九七年的青馬到二○一八年的港珠澳,同樣是橋,但故事已從城市的轉折說到區域的誕生,青馬這大橋也恍似「降格」成小橋。

在人、車、鐵路共行的大橋行走,特有魅力,不少在紐約取景的電影,如《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曾拍出在東河上的大橋上行走的浪漫風光,正是那種魅力的最佳寫照。本欄曾寫過俯瞰城市的視角,但站在橋上,腳底下就是海洋,又是別一種居高臨下,可惜香港這樣的大橋寥寥可數,就僅有青荃橋和鴨脷洲大橋可讓人踱步過海。

想像行走隧道過海

這陣子的交通系統故障,令人特別想這城市有更多容讓人步行「過海」的路徑,網民狂想,過海隧道和汀九橋等也可「留條生路」給行人,這確是未來香港道路基建該探索的方向。本欄談過作為總體的基建景觀、也曾論及橋下的「負空間」,今次終於在大橋通車日,走在「有容乃大」、兼容行人的「小橋」上,談流動的風景,既在橋上行走觀看,也在橋下漫步,細察小橋造就的都市日常。

文//黃宇軒

……………………………………………………

讀者投稿:你睇到啲乜?

如果你也看出香港一點獨特、趣味或美麗,請用手機或相機拍下來,寫一句你眼中睇到啲乜,寄到sunday@mingpao.com。今期是讀者莫鉅源拍下的豪宅一線天。

圖 // 黃宇軒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