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財經

好淡增持|Keeta獨大 寡頭壟斷才deliver到?|令兌衷

BossMind

更新於 23小時前 • 發布於 03月12日12:30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戶戶送(Deliveroo)下月結束香港營運,看新聞有受訪者「擔心熊貓(Foodpanda)做唔做得掂」,甚至出現「Keeta獨大」,屆時餐廳或被「局住嚟砌」。外賣平台在競爭力減少情況下,預計無需再燒錢推優惠,消費者得益亦因而減少。本港餘下兩家外賣平台,foodpanda和Keeta即趁機推出多項優惠,以雙寡頭形式爭奪戶戶送現有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Uber又終止收購台灣Foodpanda的交易。其實,台灣監管機構於去年12月以反競爭為由決議阻止這筆交易。Uber原本計畫上半年完成這筆9.5億美元的交易,原本有機會成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國際收購之一,結果事與願違。

我不知道香港競委會如何看同類案件,但可能亞洲還未感受到,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場後,西方國家對市場競爭的立場正出現微妙變化。

今年年初,全球的交易「撮合人」均積極準備,蓄勢待發。新上任的美國政府宣佈將大幅削減企業稅並放寬監管,掀起市場熱潮。其他主要市場的領導人亦意識到,若要與美國競爭,僅靠保守態度或追求均富並不足夠,必須將創新與經濟增長置於首位。這個市場共識迅速傳遍全球,預期新一年將迎來併購交易的高峰期。

反壟斷官員似乎都好快收到風,立場作出調整。大企業不一定再被視為負面因素,執法態度亦從轉鴿,強調可預測性與寬鬆。這個改變部份源於政治風向的改變,新任官員上任後表明支持企業壯大。企業高層知道後就蠢蠢欲動,擴張的意願增強,併購的想法逐漸浮現。M&A顧問公司的股價亦隨之上升,期待好快有大茶飯。

新上任的反壟斷官員雖表面上表示支持交易,但實際上,競爭法已轉化為多用途工具(《經濟學人》比喻為瑞士萬用刀),不僅用於保障消費者權益,更被賦予實現政治目標的任務。部分人欲藉此扶持本土企業,提升其全球競爭力;亦有人關注工人權益及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更有甚者將焦點置於市場壟斷涉及的政治敏感議題,例如網絡審查、企業社會責任或氣候政策。這些目標又多又雜,令到反壟斷的角色愈發模糊,難以捉摸。

地緣政治的影響進一步令局勢不穩加劇。隨着保護主義在國際間抬頭,反壟斷與貿易政策開始互相綑綁。一項交易在某地解決監管問題,卻可能在另一地引發政治爭議。這種此消彼長的現象被形容為「水床效應」。監管問題或許尚有時間逐步處理,但政治風險卻不然,隨時可能在初始階段即爆發危機。

近年若干重大交易在新政策下獲批,例如醫藥及科技領域的併購。表面上似有鬆綁跡象,但背後的條件與考量極為複雜。反壟斷官員或許允許部分交易以增強本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卻對「買兇收購」——即大企業趁潛在競爭對手成熟前將其併吞——保持高度警惕。這類收購由於可能扼殺未來競爭,故此難以輕易獲批。同時,政治壓力亦要求競爭法協助抑制通脹,或保護特定產業,這些額外任務使政策執行難上加難。

長遠而言,反壟斷已不再是單純的經濟調節工具,而成為政治博弈中的一枚棋子。短期內,某些政治目標或許有利於交易,例如鼓勵企業擴張或提升本土競爭力。但政治風向瞬息萬變,今日支持變明日反對。反壟斷政策已將大量政治風險注入市場,令人望而卻步。併購交易市場短期內或有起色,但長期的不確定性與風險只會日益加劇,令企業下的賭注愈疊愈高。

Keeta無上市,但券商稱Deliveroo敗走是反映其強大執行力,「建議買入美團」,主要是考慮到Keeta在香港營運不足兩年,便迫到戶戶送決定早於退出,有機會縮窄與foodpanda的差距,各佔半壁江山,又預計在香港的成功營銷策略和經驗,有望複製到中東市場。

但其實明眼人一看,便知道這說法有點牽強,即使是走出去都是有限數和為期尚早,投資者也不會因為中移動在香港做得好而走去買941。話時話,收購香港寬頻單刁又搞成點?

令兌衷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

密切留意BossMind動向!立即CLS

FB Instagram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