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影帝都飽受社交恐懼症之苦 精神科醫生提醒家人最忌做2件事 

新城八大家

更新於 02月15日10:16 • 發布於 02月15日10:16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在社會上恆常存在的精神科問題,患者會持續地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感到焦慮或恐懼,並且對自己、他人及社交方面都抱有負面思想。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表示,「社交恐懼症患者經常會感到在社交場合中被人監察,擔心自己的緊張症狀會被人發現,令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甚至被嘲笑或譏諷,繼而逃避社交。」

治未病-疾病資訊-醫療專科-情緒健康-社交恐懼症
治未病-疾病資訊-醫療專科-情緒健康-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雖不屬於嚴重精神病,但對患者的生活會帶來很大影響,張醫生表示社交恐懼症的成因包括:

1.家族遺傳或者家族傾向。
2.本身性格比較內向、害羞。
3.可能以前試過在公眾場所或者在公眾演講的時候出醜。
4.腦內的分泌有些改變,例如血清素、多巴胺不平衡。
5.腦內有些地方過度敏感,特別容易擔心、害怕某些事。

治未病-疾病資訊-醫療專科-情緒健康-社交恐懼症
治未病-疾病資訊-醫療專科-情緒健康-社交恐懼症

「以上原因通常不是單一的,尤其腦分泌問題、先天傾向、後天經歷等往往互相影響和強化,最後導致社交恐懼症。它的症狀主要是逃避社交,避免在人多的場合說話,甚至盡量不出席,關鍵是他們這種逃避行為已達至影響生活的程度,例如妨礙工作,沒有正常社交甚至基本的人際關係,這樣才會定義為社交恐懼症。」張醫生說。

他提醒,社交恐懼症的症狀特別,所以通常有迹可尋,但家人切忌做兩件事:

1.切忌以平日的表現,判斷家庭成員是否患有社交恐懼症。
「因為,社交恐懼症患者在家人面前通常不會有明顯問題,但如果要去不太相熟的親戚朋友家中吃飯、見面,比如日期是下星期,他這星期已經開始恐懼,並可能有心跳、面紅、出汗、頭暈、肚痛、手震等症狀。若只以平日『冇事冇幹』的表現判斷一個人有否社交恐懼症,很容易出錯。」

2.切忌以自己的標準「幫助」患者,例如迫他出席人多場合作為「訓練」。
「很多人會說,和親戚見見面、傾傾偈,有什麼好怕的?我和你一起去,不用怕!諸如此類的心態,最終即使強迫患者出席,其實只會令他的恐懼更甚。」

治未病-疾病資訊-醫療專科-情緒健康-社交恐懼症
治未病-疾病資訊-醫療專科-情緒健康-社交恐懼症

張醫生提醒,想幫助患社交恐懼症的家人,首先要多了解什麼是社交恐懼症,其次是不要用自己的尺去量度患者。至於治療社交恐懼症,可透過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主要是認知行為治療,藥物則通常用血清素再回收調節劑,或者短期的放鬆神經藥物例如鎮靜劑。另外也常會使用β受體阻滯劑,可以減低發作時心跳的頻率,令心跳不會太快,人可以鎮靜下來,減低發作時的影響。

張漢奇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更多健康資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