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於去年11月正式啟用,力谷航空運力。惟本月11日卻爆出行李輸送帶技術故障,讓大眾對恢復航空運力存疑。有議員向《東呼即應》坦言,客運量仍沒有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寄望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能完成。有航空業人士則指,人手短缺對航空業界影響巨大,地勤人員長時間輪班,容易出現操作失誤,除聘請員工,亦應加強培訓。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在上月30日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拋出四大旅遊發展定位,其中包括強化國際旅遊城市樞紐及「一程多站」示範核心區角色。然而,本月11日香港機場爆出行李輸送帶技術故障,據指機管局一度改用人手送行李上機,多班航班受影響,亦有乘客到埗後未能領取行李。
機場系統死機並非個別例子,例如去年6月「跪低」的機場航班資料顯示屏幕系統、前年3月「大冧檔」的電腦系統等。若政府恢復航空運力只圖跑數了事,着眼於機場跑道有多少航班升降,其餘配套、系統的運作與維護則「甩轆、冧檔」,又怎樣做好「連接內地和海外城市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呢?
身兼機管局董事的議員陳仲尼坦言,目前機場客運量恢復進度不理想,長途航班受制於外部因素,特別是北美航班要來香港,須飛越俄羅斯的領空,惟北美現時和俄羅斯的關係不佳,需要繞路,成本比在俄羅斯上空飛越的直航至少貴20%以上,制約着恢復航空運力,但有信心機場客運量在今年底至明年上半年完全恢復。他又指,目前雙跑道使用量逾90%,而繁忙時間不論跑道或航站樓內,使用量已差不多達到頂點,所以三跑啟用可提供更多空間,讓更多飛機升降,對航空公司而言也有更多選擇,在他們認為理想、相對較佳的時間起飛降落。
機場三跑增加客運量,但機場的人手與設備,是否足以應付增長需要?香港專業飛行員協會主席張敬龍表示,人手短缺對航空業界影響很大,特別是服務質素下降,例如航班延遲或行李處理較慢,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乘客體驗,亦會影響香港國際形象。他又指,若地勤人員長時間輪班容易操作失誤,影響飛行安全;而聘請員工後亦須加強培訓,累積經驗。
張又提到,早前機場行李分揀器出現技術問題,可能因系統長期運作負荷大所致,而設備故障時人手不足,行李處理時間自然延長。隨着機場三跑系統全面投入運作,機場有需要加強基建及升級設備,引入更多智能化技術,減少人手壓力及系統故障的機會。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